觀點投書:台灣加入CPTPP的「中國大陸因素」 即將/已發酵?

作者認為,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後,要如何避免再次陷入「WTO模式」,應是政府相關部門應先思量及準備因應的。(行政院提供)

一直以來,「中國大陸因素」是台灣加入各種區域或是國際組織的重要關鍵。

曾幾何時,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前身「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在國、民兩黨,馬英九、蔡英文2位總統的大力支持下,「加入TPP」成為當時全台最大的共識。政府更曾為此設立「TPP溝通專案辦公室」,以便就加入TPP等事宜,對外表達台灣「加入TPP」的強力意願,在國內進行廣泛溝通,消弭國內反對聲浪與雜音,以順利加入這個所謂由美國主導,且符合美國價值的國際經貿新典則。

日本復活CPTPP,英台中都想加入

然而,這樣難得一見的全民共識,就在2017年1月23日,時任美國總統的川普(Donald Trump)簽署行政命令,決定退出TPP後,而「暫時」破局了。

隨之而來的,便是由日本扛起後續亞太區域經貿整合的重責大任,在移除部分美國堅持,而多國反對的條文後,最終於2018年3月完成「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簽署,並於該年12月30日正式生效。

CPTPP自生效迄今,期間除了我力爭之外,尚且包括中國大陸、泰國、印尼、哥倫比亞及英國均有意提出申請加入。其中正式脫歐的英國於2021年1月,亦向日本(輪值主席國)提出加入申請,成為第1個正式申請加入的「非發起國」。至於中國大陸,這個曾是/仍是CPTPP主要防堵或孤立的目標對象,則於中秋佳節前,申請加入CPTPP。

中國的舉措,引起台灣各方擔憂,亦催促我政府申請加入的動作與速度,在9月22日正式向紐西蘭遞件申請,在「加入CPTPP」的進程上,終於跨出第1步。

2021年9月,中國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AP)
2021年9月,中國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資料照,美聯社)

一直以來,「加入CPTPP」便是政府長期努力推動的重要經貿政策,更是蔡英文的總統第一任期重要政見,自其上任後,政府各部門便就加入CPTPP等相關事宜進行通盤準備,包括持續提出相對應的修法,並與國內產業各界進行溝通及意見交流,同時持續透過雙邊、區域、多邊等場合與各國進行緊密的諮商與意見交換。吾人相信如此的作為與努力,將化作為順利加入CPTPP的基石。

再度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申請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因素」是否仍如往例一般,深刻的影響著我方後續「加入CPTPP」的進程,抑或者說,「中國大陸因素」已對我方「加入CPTPP」的進程速度,進行催化。特別是,此次我方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TPKM),當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稱呼,申請加入CPTPP,而非以「中華民國」或是國際上大家所熟知的「台灣」等名稱申請,除了此名稱爭議最小外,更重要的是,為了避免刺激對岸,降低敏感性,減少國際間的「政治干擾」,而以相對安全且保守的方法處之。足見,我方政府在推動「加入CPTPP」的小心態度。

中國比台灣早加入WTO,曾造成台灣人的緊張。(美聯社)
台灣這次以當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稱呼「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TPKM),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資料照,美聯社)

此外,我方雖相較於中國大陸,較為符合或接近CPTPP所要求的高標準,然中國大陸在許多領域,已經幾近符合CPTPP的要求,但在尚存落差處,則差異甚大,包括國營企業、勞動權利、個人資料保護及跨境流通等領域上。但不可否認,其在亞太區域內的經濟影響力,仍是各國無法忽視的。

是故,即使中國大陸成功加入CPTPP的機率不高或可能費時過久,其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仍具有一定程度的駕馭能力。對此,我政府相關部門,除持續進行國內外溝通外,更重要的是循序漸進,以不變應萬變,而非僅以為中國大陸的「戰狼外交」踢到鐵板,而躁進妄為。

應思考避免再次陷入「WTO模式」

畢竟,台灣以經貿立國,除了持續倍力,與國際接軌外,在面對由中國大陸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而我方加入渺無希望的前提下,再者APEC框架下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又遙遙無期時,「加入CPTPP」,似乎成為我國在國際經貿舞台上活動的「定海神針」。是故,即使我方先行完成入會所有作業流程,但國際總是現實的,我方仍有可能被安排在中國大陸之後才能加入,如何避免再次陷入「WTO模式」,這是政府相關部門應先思量及準備因應的。 (相關報導: 風評:這當然是延誤軍機重罪─申入CPTPP 更多文章

*作者為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博士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