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更難測的安全議題─俄會因芬蘭入北約而攻擊嗎?

俄入侵烏克蘭事件可能讓北歐的中立國加入北約,讓歐洲的安全議題更複雜。(Twitter)

先忘了烏克蘭吧!近期全球最讓人關注的地緣政治議題,應該是芬蘭要決定加入北約一事,俄羅斯如何反應、甚至是否引來攻擊,是關注焦點。現實來看,短期俄國不太可能因此發動攻擊,因為無此能力,長期而言就要視視雙方力量對比變化而定了,但歐洲的安全議題肯定因此更複雜、難測了。

俄侵烏讓北歐中立國芬蘭、瑞典尋求加入北約

北歐的芬蘭、瑞典雖然同屬歐洲的民主國家陣線,也已加入歐盟,但在軍事上一直保持中立,未加入北約,是所謂「中立國」;保持中立、不加入北約,倒不是這兩國對北約或甚至西方陣營有什麼意見,而是顧忌「厝邊」住了一個大塊頭惡霸的反應(過去是蘇聯、現在是俄羅斯),歷史上雙方都曾發生過多次戰爭。

這次芬蘭、瑞典要加入北約,算是拜俄羅斯之賜;俄國入侵烏克蘭嚇壞所有人,因而有加入北約、尋求集體防衛安全的企圖;芬蘭媒體的報導是指會在5月12(或15)日決定加入;普京當然「深感憤怒」,頻頻警告、揚言俄將為此加強其於波羅的海地區的軍防並部署核武,藉以「恢復軍事平衡」。

北歐中立國算是二戰後的冷戰中,「以小伺大」、避免了戰爭與被併吞的典範案例;以《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聞名的戴蒙在其2019年出版的《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一書中,就以芬蘭如何在二戰後化解蘇聯侵略危機,作為一個研究案例。

「離俄國太近、離西方太遠」的地緣悲劇

談到墨西哥的地緣政治條件時,有一句老話是:墨西哥的悲劇是「離美國太近,離上帝太遠」;芬蘭的悲劇是「同理可證」─離俄國太近、離西方太遠;二戰後訂出友俄政策的原因,芬蘭人反覆述說的2個主題就是:我們是一個小國家,我們的地理位置永遠不會改變,就是這個意思。

歷史上就是俄國與瑞典爭相要併吞統治的對象,沙皇年代芬蘭被併入俄國百年,共產革命時趁機獨立。但芬蘭與蘇聯直接相鄰,邊界超過1300公里,芬蘭邊界的維堡距離俄最重要的都市聖彼得堡(沙皇時代首都,蘇聯時代改名列寧格勒),只有區區38公里,對沒有安全感的俄國而言,當然必欲去之而後快─現在維堡就屬俄羅斯所有了。

簡單的說:芬蘭曾對抗過蘇聯的入侵,讓蘇聯損失慘重,但無法真正打敗蘇聯,因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當年蘇聯有1.7億人口,芬蘭只有370萬人,蘇聯只動員少部份軍隊出擊,就有50萬人,芬蘭全國動員、軍隊盡出,也不過12萬人。戰爭時,也有來自海外的義勇軍,西方國家(英法等)也承諾了支援與出兵,結果「啥都沒來」─除了英法已為德國納粹而焦頭爛額外,地緣政治的悲劇─距離西方太遠,也是原因之一。

二戰後,芬蘭訂一個新的政策以避免被蘇聯侵略、甚至接管,這些政策都堪稱「恥辱」─支付蘇聯賠償、起訴本國曾與俄為敵的「戰爭英雄」、被迫與俄貿易、內部自我言論管制避免批評蘇聯,對外方面,成為中立國、不加入北約,甚至在美國推出「馬歇爾計劃」協助歐洲國家復元時,芬蘭也為避免讓蘇聯「起疑、心頭不舒服」而不加入─那可是恐怖的史達林時代。 (相關報導: 「北約在俄羅斯門前狂吠,導致烏克蘭被侵略」!教宗方濟各:繼續設法安排與普京見面 更多文章

加入北約將翻轉過去70年的外交政策

芬蘭的作法算是得到蘇聯的信任維持了獨立,據說有人問史達林為何不操控共黨在芬蘭奪權,他回答「有了巴鍚基維(Juho Paasikivi,1946-1956年芬蘭總統,也是戰後對俄政策的訂定與執行者),為什麼還要芬蘭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