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超觀點:大陸環保執法趨嚴對台商之影響與對策

中國空汙嚴重,一度對昆山工業區下達限汙令。(取自中國環保新聞網)

日前大陸昆山以限制汙染為由,要求將近三百家的企業(其中多數為台商)全面停產事件,後來縱然暫緩施行,也凸顯出大陸環保政策的變遷,未來勢將對大陸台商產生相當的衝擊。本文將探討此一議題,首先分析大陸環保政策的轉變;並探討對台商可能的影響,並提出因應對策;最後則是提醒台商關注由此動的環保商機。

大陸環保法規與政策趨於嚴格

中國大陸早期一切以國家經濟發展為優先,忽略了生態環境的維護,環境汙染問題相當嚴重,環境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犧牲品,空氣瀰漫著霧霾,水源受到汙染,成為大陸的常態。

大陸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總工程師王金南於2016年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曾表示:幾乎所有的污染物排放指標和二氧化碳排放指標在全世界排放量都是第一,整個大氣的壓力前所未有。在京津冀區域有大量的污染物排放,直接的結果是導致PM2.5上升,全國來看,最近幾十年能見度平均下降50公里左右,京津冀地區已經成為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根據BBC的報導, 2013年每年全球550萬空氣污染所導致死亡數字中,中國大陸就佔了160萬人,印度130萬。另引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的研究:2007年中國大陸產生的 PM2.5不但造成自身的汙染,還蔓延至其他區域,已經導致中國大陸以外約6.4萬人早死,周邊的南韓或日本約3萬人致死,連遠在西歐或美國都約有3100人的死亡與中國大陸產生的污染有關。

大陸汙染問題嚴峻,官方也紛紛提出對策。「十三五」規劃也納入環保的目標,2016年11月15日大陸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在十三五期間要將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累計下降18%;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80%以上。提出12項約束性指標。其中涉及環境品質的8項指標,是第一次進入五年規劃的約束性指標,彰顯官方開始回應民間對環保的重視。

十九大環保成為重點議題之一,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發表十九大報告中,報告提及「環境」達89次之譜,明確指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顯示大陸官方對環保的決心,不再只是盲目的追求經濟發展,還要重視環境保護。

之後各單位就進一步加強落實環保督察,2017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提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只有恢復綠水青山,才能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要實施好『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 (相關報導: 中國嚴重霾災又來了!鄭明典籲:勿幸災樂禍 更多文章

其實大陸環保規範並不寬鬆,2015年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不但設定高罰則,也對政府嚴格規定監督責任,並引進公益訴訟制度,惟鮮少嚴格執行。近期才逐一執行原有的環保法規。此外,自2018年起又推出許多環保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爲環境保護稅的納稅人,應當依照規定繳納環境保護稅;《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水污染物排放總量管制;還有《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制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多個環保相關規範一一落實。

昆山製造業台企加快轉型,機械手操作筆記型電腦外殼點膠製成工序(新華社)
昆山製造業台企加快轉型,機械手操作筆記型電腦外殼點膠製成工序(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