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暢銷書籍《未來年表》(未来の年表 人口減少日本でこれから起きること,中文版由究竟出版)描述的雖是未來日本社會在面對少子高齡化衝擊後的變化,卻讓人從書中看到不少台灣的影子。台灣社會老化速度太快例如書中提到日本十八歲人口開始驟減,有些大學招生人數不足已成家常便飯,因此作者河合雅司預言二○一八年,日本有些國立大學將面臨倒閉的危機。回過頭看台灣,國立大學招生不足已經不是什麼新聞。最近連台灣最高首府台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博士班都罕見出現招生掛零的窘態。
台灣出生率再不提升,人口數2000萬關卡將失守。(林瑞慶攝)
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蔡宏政特別於《未來年表》推薦文當中提及,老化雖是所有社會的普遍現象,但台灣特點是「老化速度特別快」。台灣目前的扶養比處於歷史低點(三四%至三六%),遠低於日本(六四%)。但到了二○六○年,卻將迎頭趕上,與日本老化情況一模一樣。因此,日本的景況不但是台灣未來重要的參考依據,而且台灣能應變的時間是更為短促的。台灣正走向少子高齡化的困境,這幾乎是上至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賴清德,下至升斗小民如你我都知道的「常識」,但能真正瞭解問題嚴重性,並提出有效因應政策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
日韓官員共商老化問題
所以從一九九三年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歷經三次的政黨輪替,我們仍只能眼睜睜看著人口結構問題持續惡化,讓少子高齡化持續如黑洞、漩渦般吞噬台灣。
中國的崛起加上全球化,讓世界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極大的變化、衝擊,而鄰近的東亞國家年輕人更因為陷入「失落的二十年」,或是「沒有出口的地獄」,對未來失去信心,讓日本與南韓政府在少子高齡化這個問題上,暴露出疲於奔命的窘態。去年韓劇《三流之路》藉由描寫小人物打滾現實社會的甘苦,寫實地往年輕人心頭痛裡戳,引起共鳴,寫下收視佳績,其實就是明顯的佐證。
二○一七年十月,東亞兩大經濟體──日本負責少子化對策的內閣府特命擔當大臣松山政司與南韓保健福祉部長朴恩鎬(Park Neung-hoo)在首爾會面時,特別共同商討因應少子化的對策。不難想像,南韓與日本已經將少子高齡化視為國安層級的問題。賴清德似乎也意識到少子高齡化問題的嚴重性已經迫在眉睫,在去年行政院年終記者會上,特別提出「安居樂業」、「生生不息」、「均衡台灣」等未來三大施政主軸,其中「生生不息」指的就是提高生育率。賴清德打算將自己於台南市長任內全國首創的「私幼收費比照公幼收費」,推廣到全國,藉此徹底解決公幼一位難求的問題,但預算從哪來?成效如何?有待時間觀察。人口政策這個過去冷門的議題,如今攸關每個人的生活,也左右著選舉的勝敗。
人口政策左右日本執政黨
這項政策明顯與在野黨做出區隔,也回應了日本年輕夫妻因為「待機兒童」所引發的民怨,讓安倍在在野黨自亂陣腳的情況下大獲全勝。
勝選之後,安倍可沒讓自己的政策跳票,宣布消費稅提高所增加的五兆日圓稅收,四成將用於教育無償化政策的推動。其中,五歲以下幼兒保育計畫因為具有急迫性,一九年四月就將上路。不難理解,一位年輕媽媽在網路上一句「沒申請到保育員,日本去死!」所引發的後續萬人上街遊行,已經讓安倍體認到「誰能解決幼兒保育的問題,誰就能穩住政權」,這一點值得台灣的政治人物警惕。事實上,入冬以來的空汙事件,許多台中市家長因為不滿空汙對小朋友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對林佳龍的施政不滿度的確也提升。在父母的眼中,小孩永遠是最珍貴的。政策對幼兒保育的照顧程度,將影響他們的投票意願。
危機來臨,沒有人是局外人
金馬獎公布最佳劇情片由《血觀音》得獎後,導演楊雅喆在頒獎典禮會場上高舉著「沒有人是局外人」的布條。這句話,同樣也適用於逐漸進入少子化、高齡化的台灣社會。在台灣邁向少子高齡化的過程中,經濟能否靠著自動化或移民政策等幫助,而繼續維持增長的力道,固然是讓人關心的事。但更令人關心的是,只要繼續活著,不管你是單身貴族、三明治世代等等,你我都無法阻止年齡的增長。屆時《未來年表》書中所描述的「照護離職潮爆發」、「血庫嚴重缺血,重要手術無法進行」、「火葬場嚴重不足」等等場景,恐將一一在台灣社會上演。二十幾年後,日本社會可能每三間房子就會有一間空屋,住宅供給過剩將導致房子無法再輕易地買賣或租賃。這影響房地產業者生計還算小事,但更嚴重的事情正在後面等著我們!
對未來不安,年輕人不選擇結婚生子
根據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的調查,近年來受到少子化以及人口老化的影響,年輕世代的捐血人口逐漸減少,○五年時捐血年輕族群(十七歲至二十歲)有三十萬三五九五人次,但到了一四年卻降到了只剩十八萬五九八二人次,減少約十二萬人次,降幅高達三九%。血液基金會辦了很多活動鼓勵年輕人多捐血才讓捐血人次下降趨緩。
雖然醫療技術的進步讓開刀出血量大幅降低,近年每年台灣大醫院的用血量約減少五%,各醫院血庫尚能因應一般需求。不過,少子高齡化就如同慢性失血般,正一點一滴地破壞過去我們總是認為理所當然的日常,值得警惕。「在事態變得如此嚴重之前,為何沒有任何人採取對策?」或許在提到少子高齡化問題時,不少人心中都會有這樣的疑問。面對這個嚴肅的人口變化問題,儘管各縣市人口老化程度不一,但無論是哪個縣市都無法置身事外。遺憾的是,我們卻看到因為政黨不同,政治人物在托嬰政策這個議題上大打口水戰,竟然沒有政治人物意識到這需要大家共同集思廣益、一起來解決的棘手問題。相較於老化,結婚及生育都是個人的選擇,而依據人類的行為模式,只要人們對未來感到不安,通常就不會選擇結婚及生育。想像一下,當有一天,警備、消防、國防、醫療等仰賴年輕新血的工作後繼無人時,我們的社會安全防護網將出現很大破洞。就算你手上有足夠的退休金,可能也無法獲得良好的退休生活。
(相關報導:
第四次安倍內閣・始動!北韓核武、高齡少子化問題迫在眉睫 各界關注「何時修憲」
|
更多文章
)
權宜之計避免情況持續惡化
二○一七年,台灣許多民眾選出「茫」這個字代表台灣。悲觀來看,短期之內,身為領導者的蔡英文與賴清德,很難給年輕人一個可以懷抱希望的未來,生育率恐難止跌回升。但是台灣一年社福預算高達近四、五千億元,表示還是有些權宜之計可避免情況持續惡化。因此,如何利用「以房養老」這一類的政策,使更多老人可以自行解決安養的經濟問題,讓政府的資源可以挪來嘉惠更多幼童,提高年輕夫婦的生育意願,恐怕更是此刻需要深思的議題。
賴清德(右二)將人口問題列為自己行政院長任內的重點施政。(柯承惠攝)
今年3月高齡社會提前報到
至於少子化情況,2017年累計至11月底的統計,嬰兒出生數為17.7萬多人,較2016年同期少了1.1萬多人,負成長5.9%,預估僅達19.4萬人左右。2016年總生育率為1.17,2017年甚至可能跌至1.1。人口專家、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鐵口直斷稱:「未來5年的嬰兒出生數都難達到20萬人。」台灣預估在2024年人口數達2374萬的人口高峰後,開始走下坡,即人口出生、死亡「交叉」,至2054年總人口數將跌破2千萬人以下。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表示,2060年預估台灣人口數可能只剩1860萬人,若台灣人生育意願未見提高,預估2026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即老齡人口占比20%。2017年老齡人口加速成長,8月後連四個月增加。國發會官員認為,主要是1950年代的戰後嬰兒潮將邁入老年。2016年的年輕人口還小贏老齡人口3.5萬多人,但2017年全年老齡人口已比小孩人口多出27萬餘人。老人平均壽命也逐年增加,台灣百齡人瑞年年大幅成長,2012年有2599位百歲人瑞,至2017年11月底止已增至3313位。邁入老齡社會後,15至64歲青壯勞動人口的負擔也將逐年加重。國發會推估,目前六個年輕人共同分擔扶養一個老人,10年後平均3.6個年輕人要擔負起一個老人的責任。若無法改善,再15年後,平均每百人就要照顧50人以上,青壯世代擔子已至無可承受之重。(李順德)➤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加新新聞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