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陸王與新創融資

日劇陸王劇照。

聖誕夜那一晚,人在京都的我和許多日本男人一樣,緊咬著嘴唇,極力壓抑住滿盈的眼淚。但我們的男兒淚不是為了聖誕大餐桌上的情人而流下,而是為了螢光幕上的TBS電視劇〈陸王〉的最終回。

這部日劇是TBS暨〈半沢直樹〉和〈下町火箭〉後,再度改編暢銷作家池井戶潤的作品,並且使用同一組製作班底完成的。這幾年池井戶潤的作品被大量改編成電視劇,頗有先前東野圭吾的氣勢。但和東野圭吾主題比較正統的推理小說不同,儘管曾經在1998年獲得江戸川乱歩賞,池井戶潤寫的卻是商業小說,這種主題要能夠持續推出新作並且大賣相當困難。但慶應大學法學部畢業、曾任職三菱銀行、熟稔日本銀行體系以及企業文化的池井戶潤卻辦到了,接二連三推出主題不同的暢銷作品,改編而成的日劇也多半叫好叫座,真正成為讀者和觀眾引頸企盼新作的超A級作家。

池井戶潤能夠持續推出暢銷新作,除了其代表性的「峰迴路轉、暢快人心」故事鋪陳風格以外,能夠跟上時代變化也是關鍵之一。例如首部曲成書於2004年的〈半沢直樹〉,在2013年改編成日劇上映時雖然取得驚人的收視率,但銀行和大企業會計舞弊的題材在2013年的氛圍看起來難脫陳腐過時之味。但是2016年出版的〈陸王〉就巧妙地融入了新創和風險資本元素,不管在虛構的主題球鞋產品開發上或者融資方式上,都有著放眼過去、展望未來的滿足感,我認為非常適合日本和台灣的創業家參考。

陸王的主軸故事線非常簡單,就是一個足袋(分趾鞋襪)的百年老舖,四代目經營者面臨年年衰退的產業,在因緣巧合之下決定開發製作慢跑鞋產品,企圖進入這個成長動能十足的產品領域。

故事一開始我們就看到日本企業(不管大小)戰後以來一直不變的特色:高度仰賴銀行放貸提供營運所需的資金。

日劇陸王劇照。
日劇陸王劇照。

在現代的美式資本主義裡,通常企業是以股權資本(equity)為主,債權資本(debt)為輔,這是因為債權資本通常綁定有利息的支出義務,如果要追求風險較高的事業,就得接受公司現金流的大幅波動,因此不能過度仰賴債權資本,否則如果某一年現金流無法支應利息支出,公司不管前景多麽美好,就有可能得宣告破產進入清償模式。

反觀日本雖然經歷了戰後高速經濟成長,成為亞洲唯一一個真正與歐美並列的已開發國家,但因為種種因素,日本多數企業至今仍舊高度仰賴以銀行放貸為主的債權資本,以至於我們在閱讀日本產經新聞時,常常會看到「資不抵債」之類的老舊用語——東芝在2017年8月1日被降格到東証二部,就是因為原子能事業部的巨額損失,導致公司債務超過資產,按照規定被降格。

事實上如果我們拿金融理論檢驗,「資不抵債」並非放眼四海皆準的一種罪惡。因為會計上的資產(asset)只不過是資產負債平衡表(balance sheet)上所有資產價值的總額,與公司的營運前景不一定有很大的關係。 (相關報導: 楊建銘專欄:過去四年真的是一場泡沫嗎? 更多文章

比方說,開發出暢銷電玩遊戲Minecraft的瑞典遊戲公司Mojang,在2014年以$2.5B天價出售給微軟之前年營收已經達到數千萬美金之譜。如果考慮到這款遊戲幾乎是創辦人Markus Persson一個人隻手設計出來的,當時我們看Mojang的資產負債表,在資產端扣除現金可能只有幾台電腦和辦公桌之類的固定資產,總額可能連百萬美元都不到。但這間公司當時若真的有外部融資需求,一定可以輕鬆貸到上億美元,因為他們每年出售製造成本接近零的遊戲軟體就能產生數千萬美元的豐沛現金流,支付利息毫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