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靖觀點:美軍核子彈頭飛彈部隊日本不要台灣要

裝載在發射台上的屠牛士飛彈。(取自維基百科)

中華民國與美國在1954年的第一次台海危機背景下,雙方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台灣也在1957年開始有配備戰術核彈頭的美軍地對地飛彈部隊進駐台南空軍基地,至今基地外仍展示著當年美軍遺留下來的屠牛士(Matador)戰術地對地飛彈。幾年後,美軍也將戰術核彈儲放在台南基地,直到1970年代為止,美軍在台都有核子武器駐防,但當美國政策轉變,打算與北京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後,不僅撤出台灣的核子武器,甚至連把台灣放在美國核子保護傘下也不願意,更不允許台灣發展核子武器自保。

政治情勢一夕轉變,人情冷暖,中華民國政府感受最深,華府從尼克森政府開始歷經福特、卡特三任政府,急切著想要完成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正常化,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中華民國的存在,變成了台灣問題。美國與中華民國所有的政治承諾,全部在一夜之間毀棄,從最初美方主動表達在台駐防有核彈頭的戰術地對地飛彈,到後來台灣苦求美國以書面向台灣保證,一旦中共犯台,美方要動用核子武器,希望能嚇阻中共犯台意圖,這個要求都遭到美方以沒有必要為由回絕,國際現實就是如此,原來的盟友所提出的承諾都不能盡信。

台海情勢在1950年代當時,詭譎多變,韓戰在1953年經過冗長的談判後停火,這時中共轉換攻勢,將韓戰參戰部隊轉換到台海當面,台海情勢頓時升高,這就是所謂的第一次台海危機,1954年9月3日,共軍對金門發動炮擊。1955年1月18日,共軍攻占一江山,一江山失守後,大陳島失去屏衛,加上台灣海空兵力距離太遠,不及掩護,百般無奈下,國府只好與美國合作,在2月8日至2月11日之間,將大陳島居民與守軍部隊撤回台灣。

在第一次台海危機的背景下,美國主動決定將當時相當先進的屠牛士戰術飛彈部隊駐防台灣,可用來攻擊大陸東南沿海機場,協助國府遭遇共軍攻擊時,反擊共軍機場。屠牛士飛彈可配備核彈頭,是具有核子攻擊能力的地對地戰術飛彈。

根據美國國務院公開檔案,1956年美方內部討論有關派遣屠牛士飛彈部隊到台灣,5月4日,美國駐華大使藍欽發給國務院的電報稱,他相信中華民國必然歡迎這項增加台灣武器的措施,台灣有這樣的部隊,可以在嚇阻中共入侵方面,產生具體的心理價值。當共軍攻擊台灣時,屠牛士飛彈將可有效反擊大陸的機場。

屠牛士飛彈駐防台灣,是美國主動提出,這項計畫原本是要將1957年2月派駐日本的屠牛士飛彈,輪調到台灣,因為美國空軍在還沒有完成與日本政府協商有關屠牛士駐防日本的問題前,就已經對外宣稱屠牛士飛彈駐防日本與台灣,美軍決定在與國務院協商前,先暫停這項計畫。 (相關報導: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新制裁 北韓回嗆:這是戰爭行為 更多文章

屠牛士飛彈的核子彈頭,對於曾經遭遇原子彈轟炸的日本來說,太過敏感,尤其美軍才在1952年結束了七年的占領日本,不到幾年又要在日本駐防有核子攻擊能力的部隊,自然引起日本內部的爭論。美國國防部在1956年7月通知國務院,將以配備屠牛士飛彈的第17戰術飛彈中隊駐防日本,17中隊的一個分隊將以臨時任務的方式,駐防台灣,希望國務院提供政治觀點的分析。國防部也告訴國務院,核子武器不會隨著飛彈駐防日本,國務院遠東事務助理國卿羅伯森致函國防部國際安全事務助理部長葛瑞表達國務院的看法,羅伯森認為,日方對於導入任何擁有核子攻擊能力的新武器,都十分的敏感。對於美國的任何計畫可能引起公眾反彈,日方越來越希望能夠獲得事先徵詢。他建議最好在計畫部署屠牛士飛彈到日本之前,先與適當的日本政府官員徵詢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