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方的言語中明明沒有惡意(至少可能沒有惡意),而我們卻擅自在對方的言辭中加油添醋。
以下的會話例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良的會話例(粗體字的部分是不良的重點所在)
B男同事:「待會兒大家要一起去喝兩杯,你也一起去吧?」
A男同事:「這個嘛……(我是最後一個受到邀約的,難不成我遭到排斥了?)」
B「聽說有家不錯的義大利餐廳哦。」
A「哦?是嗎?(這傢伙應該知道我討厭蕃茄跟起司的。)」
B「如果你還有其他預定的計畫,就不勉強你了。」
A「我最近比較忙些,下次再說吧。(看,他果然不希望我去。)」
B「什麼嘛,真難侍候。」
察覺言外之意雖然有必要……
人們有時不會直接說出心中所想的事情,而是採用暗示的方法。
舉例來說,當有人說「快中午了!」,就是催促趕快吃午餐的意思;當有人說「您一定很忙吧?我就此告辭了」,不代表他體恤你,事實上是他自己很忙,所以想回去了。
如果沒有明確察覺這些細節,只回應一聲「哦,都中午囉」,然後什麼都沒有張羅,或者還不識相地挽留對方「哪裡,我不忙,請再多待一會兒」,難免會被冠上「遲鈍的人」的稱號,有時甚至還會出糗。
為了避免出糗,人們總會企圖去解讀對方話裡的真意。也就是找出潛藏在言辭背後的真正意圖。
也就是「推測對方潛藏在言語背後的真正心思,了解對方為何會對我們說這些話」。
太過迫切想解讀對方真正的心思,情況恐將往負面發展
過度揣度卻會演變成「擅自解讀成對方完全沒想到的事」的情況。
對方只是單純地問一句「假日都做些什麼活動?」,就過度樂天地解讀成「這個人想跟我約會」,如果只是這個程度倒還好。
一旦過度解讀,人們很容易產生被害妄想的傾向。
「這個人是不是討厭我?」「他是在嘲笑我嗎?」……。刻意掩飾的意圖中,最惡劣的就是「針對自己的惡意」,越是企圖深度解讀對方的心思,這樣的憂慮就會越強化。
嚴重的時候,還會將別人的意思整個倒轉過來解讀,譬如有人對我們說「你頭腦真好」時,我們就擅自解讀為「他覺得我是個笨蛋」;有人讚美「好漂亮的房子啊」,我們卻認為對方是在嘲笑「好寒酸的房子啊」。
擅自往負面解讀導致自我毀滅就太不值得了
也有人這樣說:「雖然有人會來找我談事情,但我相信那是因為他認為我沒什麼朋友,跟我說的事不會被傳出去。對他而言,我一定只是一個情緒垃圾筒。」
現實當中,也許對方是因為相信這個人,才會上門尋求各種意見。至少不會把人當成垃圾筒看待吧?
然而,有些人卻用負面的觀點來單方面解讀,讓自己的情緒落入萬丈深淵。
不覺得這是很不值得的事情嗎?
人只要起了疑心,不管發生什麼事,都會做負面解讀。
老是這樣看事情,不但會導致自己的情緒低落,和對方的關係也將無法順利展開。
這種行為就像是對方明明沒有任何惡意,我們卻自行負面解讀,自尋毀滅。
「不要自尋煩惱」→「坦率地接受吧」
不要在對方的言辭中加油添醋,做不當的聯想。 (相關報導: 召妓就能滿足,為何要花錢把妹?達人給答案,教你不敗交友法則 | 更多文章 )
當我們曲解對方所說的話,質疑「他一定很討厭我」的時候,請試著自我反省,告訴自己:「啊,這是我自尋煩惱。對方明明就沒有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