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創造力、勇氣、合作和擴大器擁有各自的強大力量。結合在一起更是勢不可當,能夠為善行提供所需燃料,讓善行被看見,並將一波波鼓舞人心的浪潮傳播到全世界。
艾咪.渥爾夫(Amy Wolff)的故事就展現了這每一種力量的實踐,同時也讓我們看見一個並非專業也缺乏內部知識的普通人能如何引發一場轟轟烈烈且有感染力的慷慨行動。2017年春天,職業為演說教練的渥爾夫得知了她居住的奧勒岡州紐貝格(Newberg)年輕人的自殺率。那個數字令人震驚,她感到既詫異又無助。她並非心理治療師,面對這種苦難,她又能怎樣?
她後來在〈Sounds Good〉Podcast節目上表示,儘管她覺得自己資格不符,她依然「固執地決定去做一些事情,而非麻木不仁地等待別人來解決。」
好幾年前,渥爾夫曾有過一個瘋狂的夢想。「我想像有許多庭院告示牌,上面寫著『別放棄』,」她說道。「用來鼓勵某人度過離婚或戒除毒癮的難關……如果我正處於混亂、創傷或心痛之中,在上班路上或郊區看到這樣一個為我加油打氣的告示牌,我會有什麼感覺?」
紐貝格的自殺率成為實踐這個夢想的催化劑。她訂製了20個告示牌,上面寫著靈感來自布芮尼.布朗的有關愛、希望與勇氣的訊息:你做得到、你值得被愛。她駕著車子,車上載著她的丈夫、孩子以及那20個告示牌,打算一路詢問紐貝格的居民是否願意讓她將告示牌插在他們的院子裡。「這點子實在蠢到不行。」渥爾夫一面開車一面這樣想。
她錯了,他們在紐貝格問過的所有陌生人都想要牌子。當地社群媒體頻道不到幾小時就掀起熱烈討論,有更多人也想在自家院子插上這樣的告示牌。渥爾夫於是告訴大家她就是製作者,並開設一個網頁來接受訂單。很快這就成為全球性的運動,來自全美各州與24個國家的訂單接踵而至,而且至今仍在持續當中。
她的收件匣裡湧入大量訊息,紛紛述說這些告示牌所帶來的正面影響。有個男人真的在駕車前往他打算自殺的地點途中看到一個告示牌寫著「別放棄」。他於是開車回到家裡,向家人敞開心扉談論他的憂鬱症。有個為自己感到羞愧的吸毒者在駕車途中看到這個「明亮、白色的東西」:那是一個告示牌,上面寫著「你犯的錯不能定義你」,他於是下定決心接受戒毒治療。
渥爾夫的行動並沒有為她賺進一毛錢。這些告示牌是種無條件的善意:「誕生於一種號召之聲,無論這聲音來自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這種無條件的善意似乎滿足了所有人心底深處都存在的一種需求,給予善意或接受善意的人都一樣。
要展開這項行動,需要情商、勇氣、創造力、合作,以及進一步擴大其效果的決心與努力。在這些催化能量的推動下,一場真正美好的全球運動得以成長壯大。
作者介紹: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
TED總裁。TED是一個非營利機構,致力於分享寶貴的觀念,其主要媒介是TED演講(TED Talk)——向全球觀眾免費提供的線上短篇演講。克里斯一九五七年出生於巴基斯坦一座偏遠的村落內,他的父母在當地從事醫療傳教的工作。自英格蘭位於巴斯(Bath)的寄宿學校畢業後,他進入牛津大學,於一九七八年以哲學、政治與經濟學位畢業。克里斯成為一位記者,曾為多家報社與廣播電台工作。一九九四年,克里斯遷居至美國,成為一位媒體創業家。在頂峰時,他的公司擁有一百五十家雜誌與網站,並且聘有二千名員工。二○○一年,克里斯的基金買下TED大會,當時這是在加州蒙特瑞舉行的年會組織,主要是邀請在科技、娛樂以及設計領域的專家與知名人士齊聚一堂,分享心得。他將該大會的範圍擴增至所有的領域,包括科學、企業與重大的世界議題。他同時也增設人才交流計畫與TED獎,前者迄今大約已有三百位成員,後者則是給予得獎人「一個改變世界的願望」。TED舞台現在已是來自各領域的思想家與實踐家分享他們的觀念與工作,捕捉想像、啟發對話與鼓勵發現的場所。在全球自願者的幫助下,TED演講已翻譯成逾百種語言,每年有超過十億的觀看人次。
克里斯前一本著作是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榜的《TED Talks說話的力量》。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慷慨的感染力:在善良被低估的年代,讓善意泛起漣漪》 (相關報導: 4個月已有5警察自戕…台南女警「以死證清白」!警大遭疑「未審先判」檢舉人大咖身分曝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郭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