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德觀點:香港下波的金融移民,可能會說一口流利的中文

中國大部分的地方都已經被COVID-19入侵,其中也包括與香港分庭抗禮的金融中心上海。而香港在疫情下爆發的許多其他問題,未來可能也會在中國其他地方重演,而且規模更大。(資料照,AP)

台灣如果想在這波香港移民浪潮中吸引到人才,就得幫助願意來台的人找到在台生活的方法。台灣必須用國際競爭的層次,來思考如何招募外籍人才,更不能放過中國目前把疫情政治化,造成人才出逃的天賜良機。

「香港特區政府應對COVID-19的許多決定與宣布,可以說相當欠缺邏輯和常識;此外也充斥著各種矛盾、欠缺同理心、不理解人類社會的運作模式、脫離當地人員與商業的現實,而且一天到晚分心,把大量心力拿去應對那些看似緊急的瑣事,無法主動規劃真正重要的事情。這些決策完全沒有長期的戰略規劃,沒有緊急應變的能力,也沒有進行清楚的公共溝通,有時候甚至跟它們所持的『科學』理由明顯衝突。」

前述這段話並非來自社運人士,而是香港高等法院法官高浩文(Russell Coleman)在3月30日處理疫苗授權案件時的發言。香港在Omicron入侵之後,採取了一連串非常擾民的荒謬防疫措施,例如禁止了好幾個國際航班,但當地依然有上千名社區感染;或者明知道從2021年以來,遊樂場接觸傳染的能力並不高,依然下令關閉;甚至撲殺了大約2,000隻寵物倉鼠。

更慘的是,香港的醫療照護也做得很糟。醫院裡擠滿無症狀患者,真正需要立即處理的案例無法好好照顧。而且也沒有讓香港人接種夠多疫苗,年長者的接種率更是不足。

會出現這些亂象,原因很明顯都跟政治有關。在香港眼中,對中國開放早已比對國際開放更為重要,而且北京當局強調,即使病例會因此增加,香港也得繼續這麼做。2月7日的《人民日報》刊了一篇文章:〈「動態清零」是香港抗疫的科學選擇〉,但高浩文法官在裁決中表示,「決定政策從清零轉為動態清零的人,根本無法清楚描述那是什麼意思,也顯示了漂亮的口號永遠無法取代實際的策略。」

用腳投票

在這一連串發展之下,大量外國人開始離開香港。根據投資人David Webb整理的資料,從2月之後,香港出境人數減掉入境人數每天都高達數千名。這樣的衝擊可能比2020年的《國安法》還大,畢竟當時許多外籍人士大概都認為該法律不會直接影響到他們。

這股逃難潮已經影響到香港經濟,香港的房租開始下降,二手車開始暴增;而大量湧入新加坡的移民,也讓新加坡出現政治問題,據報導,新加坡的國際學校快要塞滿了。

香港目前的狀況,未來可能會成為其他地方的現實。中國大部分的地方都已經被COVID-19入侵,其中也包括與香港分庭抗禮的金融中心上海。而香港在疫情下爆發的許多其他問題,未來可能也會在中國其他地方重演,而且規模更大。例如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可能會發生利益衝突,這時候政策就會變得難以預測。

因此,除了香港之外,中國其他地方也遲早會湧現一波外國人離境潮,尤其是那些位居要職、有小孩的外國人,很可能會就此離去。這些人過去2年之所以一直撐著不走,是因為知道一旦離開中國就無法再回去,之前在中國的努力可能就會付諸東流。但命比錢重要,目前的局勢讓許多人準備好鐵下了心。 (相關報導: 風評:綠委打臉蔡英文,「撐香港」攏是假? 更多文章

2022年4月,疫情下的香港。笑臉,速食店。(美聯社)
2022年4月,疫情下的香港。(美聯社)

有些外國人可能會轉向台灣,但無論原本是在香港還是中國,來台工作都得做出調整。台灣的法律與監理方式經常是以「白名單」方式列出哪些活動可以進行,而非以「黑名單」的方式指出哪些不能進行,這點與香港、新加坡這些傳統金融中心截然不同。如果台灣想藉此機會,從香港與中國吸引大量移民,就得制定策略讓金融業的特定部門具備足夠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