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我們趁熱打鐵,為大家介紹6部經典的關於兒童性侵的良心作,小孩子的世界不只有陽光花朵喜羊羊,我們需要看到一些霧霾,才能更珍惜擁有的藍天。
小提醒:有部分劇情介紹,不喜劇透者請略過內容直接看電影名稱。
TOP 6《驚爆焦點》
電影根據震驚世界的波士頓天主教神職人員性侵兒童醜聞改編。講述了《波士頓郵報》的一個記者團隊抵抗來自當地官員、教會內外勢力以及社會的巨大壓力,試圖挖掘被掩蓋的罪證、堅持自己的底線、奮力找出事件真相的艱難過程。
神職人員性侵兒童在美國不是一件新鮮事,很多其他電影中都出現過類似的情節(《驚悚》,《終極追殺令》)。影片對於事件的表述冷靜克制,敘事也很可觀,還可以看到幾位老演員精彩的飆戲。
每一個兒童都有遭遇到不幸事件的可能。這一次不是我,下一次不是我,但再下一次,是我的可能性永遠存在。
電影是從新聞記者的角度來講述。也許對讀者來說,新聞只是APP上的一瞥,茶餘飯後的談論,但對於新聞人和當事人來說卻意味著很多,他們掃開厚厚的積雪,讓世人看到真相、讓侵害者得到應有的懲罰。
被看到,也許就有機會受到關注,也許就有機會促發改變。
Top 5《迷惘女孩》
14歲的女孩安妮在網上認識了一位名叫查理的16歲男孩,兩人越聊越投緣。查理逐漸地坦白了自己不是16歲而是20歲,25歲,安妮開始因為受騙感到憤怒,但還是都接受了。查理就這樣一點一點拉高了安妮的接受程度,獲取了她的信任。
直到兩人約出來見了面,安妮才發現,查理其實是一個可悲的40歲老男人。而這個有戀童癖的男人在見面之後就誘姦了安妮。
直到FBI公佈這個名叫查理的人曾多次作案誘拐未成年人,讓安妮辨認其他受害者時,安妮最後的信任崩塌了,她終於意識到了自己遭到了性侵。
影片中,安妮父親是一個太過憤怒而想要保護女兒的家長,在女兒出事後,他像FBI一樣發瘋似地去尋找罪犯,討回公道,但完全不顧女兒的隱私,也不關心女兒的心理狀況,一味地復仇最終反而二次傷害了安妮。
影片結尾以一個小孩子(查理的兒子)拿著攝像機的視角,向觀眾展示了真實查理幸福美滿的生活:他和妻子孩子在野餐派對上,與他的學生一家友好地交談可以猜測出他可能是個教授,談吐文雅,受學生的愛戴,誰會想到這樣一個德高望重的教師另一面卻是個戀童癖罪犯?
看似陽光明媚的場面,實則烏雲密布,讓人心生恐懼。一面是受害者的悲涼慘淡,一面是侵害者的春暖花開。
TOP 4《謊言的烙印》
故事發生在丹麥的一個小鎮,剛與妻子離婚的盧卡斯(男主是丹麥演員邁茲·米克森)在一家托兒所工作,他心地善良,個性溫和,很受小孩子和同事們的喜愛。
其中,一個名叫卡拉的早熟小女孩對盧卡斯尤為親近。面對卡拉的示好,盧卡斯只能婉轉地拒絕。但這一舉動卻傷了卡拉的心,她隨後編造了一個報復性的謊言:盧卡斯猥褻了自己。
一個「童言無忌」讓盧卡斯一下子被推上風口浪尖,卡拉家人的憤怒,警察的調查,整個小鎮的排擠,前妻的不信任,來自外界360度無死角的惡意讓盧卡斯面臨崩潰,可以看出社會隔離、排斥對一個人能造成多大的傷害(一些國家強姦犯的信息在網上是公開的,你可以查到他們是否就住在你的社區)。
影片基調很北歐,充斥著近乎絕望的壓抑,直到最後一個鏡頭,給予觀眾寒冷徹骨的一刀。
《謊言的烙印》其實並不算是嚴格的關於兒童性侵的電影,畢竟主角並未性侵,而是被冤枉的,但這也給予了我們一個警醒:當兒童性侵所引起的憤怒被誤用時,會導致怎樣的後果。
未成年人(尤其是14歲以下的兒童)由於尚未發展出成熟的道德感和認知能力,所以他們話常常被忽略,被懷疑,這使得兒童性侵更不容易被發現,家長們會說「你記錯了吧!叔叔/舅舅/老師怎麼可能做出這樣的事情!」
但另一方面,這對甄別未成年人性侵造成了障礙,人們應該如何對待小孩子的話?一旦發生疑似兒童性侵的事件,往往第一時間在社會上激起民憤,但是當這種奔湧而來的眾怒被曲解、被利用時,它所帶來的可能不是正義,而是反社會的暴戾。
韓公主是一位17歲的少女,從自己的家鄉轉學到了新的學校。她熱愛音樂,結識了很多善良的同學們。但隨著影片進展,插敘情節讓我們看到了韓公主過去噩夢般的經歷─她曾經被幾十個人輪姦過。(侵害者帶著猩猩的頭套輪流進入房間對韓公主實施暴行)
當她千方百計想要隱瞞的灰暗過去被揭開,同學們遠離了她,人生重新跌入了深淵,並再也無法挽回。
電影從始至終一直穿插著韓公主練習游泳的鏡頭,但最後的她因為絕望而跳河自殺。
電影根據韓國密陽女子中學生集體暴力事件改編,其實真實的事件更加觸目驚心。影片很節制地講述,對於擊垮韓公主的─來自警察的歧視,選擇了輕描淡寫。然而正是這些來自代表正義群體的歧視,不但未盡社會責任,也縱容了性犯罪。
電影展現了遭到性暴力的小女孩素媛的恢復之路。她不幸遭到了一個壞人,但幸運的是之後遇到了一些好人,家人的溫暖、同學們的陪伴、治療師的支持,大家都努力幫助這個小女孩度過人生中最艱難的階段。
影片最後,素媛和媽媽看著新出生的弟弟,一家人在一起,繼續生活。現實中,有更多像素媛一樣的女孩遭受了相似甚至更殘忍的暴行,但卻沒能得到像素媛一樣的結果。
除了素媛的家人外,電影中的心理治療師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諮詢師們幾百幾千個小時的工作,才能挽救回(可能也挽救不回)因為當初那幾十分鐘,甚至幾秒鐘內發生的罪行而受到傷害的人們。
這世上永遠會有突如其來的災難,但也永遠有陪伴在身邊的人。
熔爐是根據孔枝泳同名小說改編的,小說以2000年至2004年年間發生於光州一所聾啞障礙學校中的性暴力事件為藍本,描述了悲劇的發生,背後的黑幕,以及之後的努力展開的人權運動。
校長、教導員行賄警察、性侵孩子;宿舍督導體罰,校長夫人包庇,悲劇日復一日地發生,然而真相卻被霧津的濃霧掩埋了起來。在姜仁浩等人的不懈努力奔走下,事件終於得到了媒體和政府部門的關注,但加害者和責任人並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的懲罰,依然在職任教。
電影上映後震驚了整個韓國,掀起了一系列輿論,當年的案件被重新審理。韓國出台並修訂了一些列未成年人保護法案。
其中《性暴力犯罪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又被稱為《熔爐法》。
以上這6部,如果你有沒看過的,那麼不妨找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看一部。如果你跟小編一樣都看過,那麼你還好嗎?
這些電影其實比恐怖片還恐怖,比驚悚片還驚悚,並不是侵害者們殘忍的暴行,而是片頭或片尾那一句話:改編自真實事件。
我們看完一些恐怖片或者悲情片之後,總是安慰自己:幸虧只是電影嘛。
我多麼希望以上這些電影就只是電影,但它們確實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血淋淋的悲劇,而且,只會比電影更慘烈。
有時候真的覺得命運不公地如此殘忍又如此無奈,那些被性侵的受害者們,不該被世界這樣對待。不該遭受侵犯,更不該遭受歧視。
電影《迷惘女孩》中,心理諮詢師對那位父親說:「人總會受到傷害,我們能做的保護自己和保護孩子們的事情十分有限。我們能做的僅僅是彼此之間照應,當人們摔倒時,我們能互相扶持。」
文/E+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暖心電影TOP 6,讓你一次哭個夠)責任編輯/蔡昀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