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即將在本月25日舉行黨主席選舉,並在日前舉辦辯論會,四位角逐黨主席的候選人,江啟臣、卓伯源、張亞中、朱立倫都出席與會。
在過程中,各方都曾提到要如何處理兩岸關係,然而筆者看完整場辯論會,只看到身為最大在野黨的國民黨,在面對兩岸議題時,彷彿時空背景凍結在2016年前馬政府執政時期,而現今的國際與兩岸情勢,早已與當時大相徑庭。
4位候選人完全不提兩岸關係的中國變因
國民黨人士一直以來都自詡能比目前執政的民進黨,更能處理好兩岸議題,也因此本次辯論會的多位候選人,均提到要改善兩岸關係、結束敵對狀態、甚至還有簽署和平協議等主張,同時也都認為民進黨的兩岸、外交政策,是造成兩岸關係惡化的最大原因(至於中國方面的變因,則完全未提)。
令人遺憾的是,從4位候選人的對中政策主張,完全感受不到,他們有意識到中國已經跟當年國民黨執政時大不相同,而需要在政策上有所因應調整,只是一再的重複「要與對岸打好關係」等過去做法。
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延長任期,到各式各樣的「戰狼外交」舉動,或是不理會國際聲討而執意推出《港區國安法》扼殺香港民主自由人權,以至於最近整頓娛樂圈、資訊業、補教業,被稱為「二次文革」、「二次土改」等舉動,都可以看到習近平掌握的權力,早已跟國民黨執政當時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在馬英九總統任內,就已經因為親中的政策引起民眾疑慮,而引發太陽花運動,後續國民黨也失去總統寶座以及立院最大黨的地位至今;面對中國如今高漲的民族主義與國家自信,國民黨如何說服台灣的民眾,兩岸的互動是能夠平等往來的?國民黨對中國的想像與認知,是否還天真的停留在當年被認為行事相對溫和、社會約束力相對開放的胡錦濤政權,以及剛上台時權力還不穩固的習近平政權?
面對大權在握的「習近平2.0」,兩岸的互動模式是否還能夠與當年國民黨執政時相提並論?國民黨會怎麼去調整以因應現今的世局?這些問題,都是在場的媒體主管沒有問、候選人也沒有詳提,但筆者在聽了好幾遍「要改善兩岸關係」的口號之後,會想進一步追問的問題。
另一方面,這次候選人中的江啟臣、朱立倫,都被認為相對親美,朱立倫更拋出「親美和中」的說法。可惜的是,在辯論會中,我們也看不見更實質、可行的論述。特別是目前的國際局勢,美國以及歐洲、日本等民主陣營,對抗中國的態勢已然成形,當國民黨主張與中國交好時,如何兼顧與其他民主國家,特別是與美國的關係?這其中的矛盾如何化解,並未見到有進一步的說明。
一黨主席能代理全民簽國際協議?
而另一位在這次辯論會後獲得大量網路聲量的候選人張亞中,則提到要準備白紙黑字的「和平備忘錄」,在當選黨主席後,依此與北京進行協商,經過全體黨員公投通過後,在下次總統大選時,「與民進黨進行一場『要和平還是要戰爭』的抉擇」。
然而有疑慮的是,以一黨黨主席身分,與中國進行的協商結果,真的能適用在全體國民?過程的政府授權、社會監督以及締結程序的適法性,恐怕都是問號,最後的結果是否又跟「九二共識」一樣,淪為「國共共識」或是「沒有共識」,徒增社會紛擾?
或許因為這是由黨員投票的黨主席選舉,所以候選人所使用的語彙以及對話的對象,鎖定的是黨員,而不是一般大眾。然而根據媒體報導,從美麗島電子報公布的民調可以看到,國民黨目前支持度僅29.2%、反感度更來到59.3%,並沒有因為抨擊執政黨在疫情期間的施政爭議而有所加分。
身為最大在野黨的國民黨,若對於目前的執政團隊的政策僅能做到為反而反,在自認為最拿手的兩岸關係,拿出的方案也罔顧國際現實,甚至重複政黨輪替前過時的兩岸論述,而完全忽視中國以及國際形勢早已不同以往的現狀,在未來角逐執政大位時,到底又有甚麼資格說服選民,認為國民黨是更能處理兩岸關係的選擇?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朱立倫棄保到底要玩幾次?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