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銘志觀點:兩岸再生能源憑證競賽,台灣輸的慘兮兮

兩岸不約而同地在今年開始推動再生能源憑證,在今年「初」台灣還微幅領先,但在年中後續的發展,中國的憑證制度與交易卻後勢看漲,可說是把台灣狠狠地拋在腦後。(資料照,美聯社)

引言

近幾年來,國際間推動再生能源推動的機制,從過去強調長期收購合約之補貼機制,慢慢轉型為偏向市場導向之機制。如,德國由原本較為偏向管制市場之饋網電價(feed-in tariff, FIT),部分轉向為較具市場競爭之競標模式,或市場加成價格(market premium)之機制;英國的價差合約,也是類似之概念。

造成轉變之主因,無非與再生能源大量進入市場後,造成整體電力市場價格上揚,縮小了再生能源價格與市場電價之差距,進而有助於提升民眾對綠電之接受度。而在企業端上,也面對此一綠電成本下降的風潮,採取眾多提昇公司社會形象之自願性綠電方案。過去一兩年間,從國外引進促進再生能源發展的方式以及不同工具在亞洲蓬勃發展。其中亞洲再生能源發展中的大事就是蘋果與Google所推行的100%綠電化供應鏈之方向,例如Apple逐漸要求供應鏈需要使用綠化,又或者如Google希望在台之用電可使用100%之綠電

兩大國際企業對於綠電的要求,造成兩岸不約而同地在今年開始推動再生能源憑證(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 REC)制度。雖然兩岸並沒有明的再生能源憑證發展競爭關係,但由於發展時間點的接近,不少的頒布及執行時間點都有些競爭的意味。特別是蔡政府一向強調能源轉型與綠能發展,豈可讓對岸專美於前?

這一場憑證發展的較勁中,兩岸在今年「初」的競爭一來一往,形成了看似有勢均力敵的拉鋸戰,甚至可說台灣還微幅領先。但在年中後續的發展,年初敲鑼打鼓的台灣突然寂靜無聲,中國的憑證制度與交易卻呈現後勢看漲、後來居上的蓬勃發展,可說是把台灣狠狠地拋在腦後。本文將偕同讀者一起見證這場兩岸競賽中的不同時間點,以及究竟台灣是從哪個時間點以及哪一個措施上錯誤,開始與中國的發展難再匹敵。

今年2月:中國拔得頭籌

在兩岸REC大戰中,由中國先拔得頭籌。在2017年2月初(6日),中國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關於試行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及自願認購交易制度的通知」,由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統籌綠色電力證書之相關措施。此再生能源中心之目的為在中國推行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 REC),包括了證書的核發、證書資訊管理系統、認購的相關規則以及證書與再生能源電價補貼的關係皆已有執行之方向,並且訂定於2017年7月1日將正式啟動認購的作業及程序。

今年四、五月:台灣,加速趕工

20171211-圖一、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籌備處揭幕。(取自flickr)
圖一、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籌備處揭幕。(取自flickr)

為了不讓中國專美於前,經濟部在今年4月21日正式成立「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籌備處」,並趕在總統就職滿一周年前一天(5月19日)核發首張台灣再生能源憑證(T-REC),並進行大規模廣告宣傳,頗有後來居上之姿態。 (相關報導: 楊雅雲觀點:三分鐘帶你看懂再生能源憑證的政治困境 更多文章

圖二、首張台灣再生能源發展憑證。(取自TVBS新聞)
圖二、首張台灣再生能源發展憑證。(取自TVBS新聞)
圖三、再生能源憑證廣告。(作者高銘志提供)
圖三、再生能源憑證廣告。(作者高銘志提供)

從5月底核發至6月底(中國交易平台上線前),標準檢驗局一共發出了約2544張憑證。其中在這2544張當中,分別由台灣電力公司以及台塑集團所持有憑證數最多,佔據所有憑證的3分之2以上。到6月底前,台灣在再生能源憑證的這場兩岸競賽當中,暫時取得了領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