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審議委員會於今(17)日召開,並決議今年電價以工業、民生大戶調漲為主,整體調漲約11%。對此,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等環團認為電價調整有其必要,而電價作為反映環境外部成本及調節社會能源需求的政策工具,合理的調漲應要能達成引導節約用電的效果,才有助於台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另一方面,針對電價調漲恐對民生造成的衝擊,環團也認為應有相應的配套措施。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表示,每當討論電價調漲時,部分企業大戶抨擊調漲將對生產成本造成衝擊,導致企業出走。然而根據政府統計處《工廠校正及營運調查報告》,電費支出佔整體製造業營業支出的比例約在2.1%左右,而6大耗能產業(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電子業、紡織業、造紙業、化工業、基本金屬製造業)以及塑膠製品業占比較高,約3%-3.6%。因此去年與今年電力漲幅,對製造業的影響估計會讓電力成本對其營業支出的比例,約上升0.7-1.2%左右。

環團認為,台灣的工業電價長期以來低於主要生產大國,在全球各國紛紛調漲電價的趨勢下,本次調漲後仍低於多數競爭者。因此,電價調漲將迫使企業出走的說法,顯然為誇大其詞。
另《生產性質能源查核年報》的歷年資料顯示:在過往電價凍漲期間,多數耗能產業並未顯著提升節能投資;在節電率上,部分產業的節電率亦低於整體工業部門的平均節電率。環團呼籲,企業大戶應認真回頭檢視並提升其節電率,切莫糾結電價,才有助台灣產業邁向淨零轉型。若能將節電率提升至全台平均的2%,應可大幅抵銷電價調漲對生產成本的衝擊。
環團:核二除役是必然結果 與電價調整無關
環團表示,部分政治人物指出,本次電價調漲最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於非核家園政策以及核二除役所導致。然而實情是,核二廠內已被9620束高階核廢塞滿,5.9萬桶低階核廢也仍無處可去,沒有乾貯設施、核廢最終處置場址連選址都遙遙無期。塞滿的燃料池和退不出反應爐的燃料束都無處可去,是核二無法使用的根本原因。況且,核二廠早已過了延役的合法申請期限,此時此刻更不可能違法行政、開機續用。
環團認為,核二屆期除役,不是今天突然發生,核廢無處堆置,也是使用核電40多年來的難題,曾經執政的政黨,支持核能卻無力處理核廢,成為核二要關機的主因,部分人士所述,只要核二延役就不用漲電價,是罔顧核廢料爆滿及法律規範的基礎事實,刻意誤導社會大眾。
燃料成本上漲舉世皆然 核電大國也漲電價
環團解釋,近兩年受烏俄戰爭與疫情影響,國際燃料成本大幅上漲,這是國際皆共同面對的問題。台灣的電價結構中,燃料占了近5成,其次是運維費、利息與折舊,因此,環團表示,部分人士指稱,電價調漲主要是因為綠電躉購造成,再一次罔顧事實、不成比例的錯誤歸因。 (相關報導: 官方管道全沒動?揭密失聯上兵交涉內幕 對岸透過中間人要邱太三放心 | 更多文章 )
此外,環團認為,發展核電更不是壓低電價的萬靈丹。核電大國法國與韓國在近年一樣面臨電價調漲,使用7成核能的法國,2022年的電價漲了5倍,也需要向德國買電。韓國的核能占比為26.7%(2021年),也於今年年初調漲電價,漲幅達到9.5%。這證明即使大量使用核能,也不足以抵銷國際燃料成本上漲的整體趨勢。反之,加速發展綠電才是讓台灣在未來真正能夠達成能源自主、淨零排放,減少受燃料成本影響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