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民主赤字」的台灣加入國際組織的後果

筆者認為總統蔡英文(見圖)宣布開放美豬進口,筆者形容台灣成為民主赤字的國家,如此想要加入國際組織的邏輯是詭異的。(資料照,盧逸峰攝)

總統蔡英文以一紙行政命令規避國會審查,逕行宣布明年元旦將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惹議,國民黨為此發動反瘦肉精美豬公投連署,沒想到連民進黨立委也表態支持表示「公投是人民的權益,若國民黨可通過公投連署,個人也贊成」!中國國民黨的發言人說:「美國講再多台灣好話都沒有用,最快的終南捷徑就是,美國積極主動協助台灣儘速洽談並簽訂台美FTA。」

「國內民主」避免不了地會受到「全球民主」的排擠

近年來,由於全球化:跨界互動,交易和關係的程度、速度和範圍的增加,國家之間的聯盟因為不同的利益主張, 越來越看到國際組織支配著不同國家的社會,政治和經濟進程。正式機構包括國際組織(IO),政府間組織(IGO),非政府組織(NGO)等一直各自為政。這些國際組織看似中立,其實背後都有大國撐腰,一旦做出大國家不開心的事,就會被迫瓦解。最明顯的例子就是WHO在新冠疫情中,被川普認為偏袒中國,而直接面臨被砍頭的命運。

台灣的國際外交一直被中國抵制,當家的政府都希望能抱美國的大腿,期待能加入國際的組織,其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台灣在國際上成為「國家」的層級。殊不知一個國內的民主政治仍然紛紛擾擾,甚至執政的政黨毫無忌憚地行獨裁之實,國內的反對黨又是一隻軟腳蝦,無法監督執政黨的獨裁。這樣的台灣一旦進入國際組織之後,「國內民主」避免不了地會受到「全球民主」的排擠效應,其結果是國內政局更加動盪。

美國總統川普(AP)
美國總統川普(見圖)由於不滿WHO應對疫情的成效,因而宣布退出WHO並將在明年生效。(資料照,美聯社)

「民主赤字」國家想要加入跨國組織邏輯上是詭異的

全球化帶來的跨國機構的數量增加,它們行使權威的能力也隨之增加。許多學者指出,這種權威通常使國際機構能夠運用各種形式的公共權力影響,十分可能成為限制個別會員國人民生活的重大外部因素。這些通過國際立法、監管標準制定和促進新規範來實現的,由於決策是在國外做出的,會員國家領導人無法控制,因此在決策做出之前,非常有可能忽略國內機構和公民的力量。相應地,因此,各國國內的個人對於如何制定全球規則沒有直接的發言權。這破壞了個人可以集體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觀念。在「個體規則接受者」和「跨國規則制定者」之間的這種差距被稱為全球「民主赤字」。蔡英文以一國之尊,完全無視於絕大多數國民反對,甚至跨過立法院的同意,直接宣布開放瘦肉精美豬進口,就是非常典型的「民主赤字」。蔡英文的這個決定,甚至不是在上述所提到的跨國機構壓力之下形成的政策,反而是自己先無條件繳械,再來告訴國人,她是想以此跟美國搞好關係,希望美國幫助我們加入這些跨國組織,這在邏輯上不但詭異而且破壞民主。因為一個「民主赤字」的國家,即使經由別人的施捨拿到了「門票」進入國際組織,很快地就會發現自己在「全球民主」的組織找不到座位,或是被人從座位上擠踢下來,只能坐在地板上。 (相關報導: 風評:李紅阻却王金平「海峽論壇」之路所透露的訊息 更多文章

勉強待在國際組織,更可能在國際上「喪權辱國」

國際性的組織不是每一個具有獨立國家的「名號」就可以加入的。更不可能勉強參加,而使自己從妾身未明情況下變成獨立國家。為了使國際組織贏得會員國的支持,「全球民主」的觀念和設計,也受到極大的挑戰。事實上,國際組織在運作上也出現了所謂「全球民主赤字」。學者認為,「全球民主赤字」至少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首先是程序問題:國際機構通常以不負責任和不透明的程序運作。這使得很難確定將跨國規則「制定者」與「規則接受者」聯繫起來的因果鏈中進行同步。換句話說,即使台灣參加了各種不同的國際組織,但在這些組織針對不同問題的角力上,小國還是經常會被霸凌,要聽大國的話。如果勉強要待在國際組織,極有可能在國際上做出「喪權辱國」的行為來,並且遭受到國內政敵不斷地躂伐。第二個因素是範圍:跨國機構的當前安排似乎無力解決全球化世界上最緊迫的問題,包括氣候變化,傳染病的傳播,金融市場動盪,巨大的貧困率,不公正的供應鏈。台灣已經睽違成為國際組織成員很久了,在這些全球的議題上,恐怕沒有得到好處的份,只有配合付出的份。第三是「選民」問題:全球化實際上正在重塑誰構成「人民」在決策過程中應有的民主地位。因此,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如果越是獨裁,未來在跨國機構裡受到譴責的可能性就會越高。民進黨在台灣一黨專政,或許得到了不少粉絲的支持,但是在國際組織裡逃不了是「民主赤字」的嫌疑犯,只會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