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機師案1周內爆發3人突破性感染,即完全接種第2劑covid-19疫苗大於等於14天仍確診,且感染的還是Delta印度變異株,邊境防疫危在旦夕。不只是境外移入,目前本土突破性感染也已累計至8例,均是接種AZ疫苗;另還有6例接種第2劑疫苗後0至13天內感染的「準突破性感染」個案,分別為5例AZ、1例莫德納,引發國人接種第3劑加強劑(booster)疫苗議題的關注。
台灣迄9月3日已接種第1劑covid-19疫苗的人數與人口涵蓋率分別都只有1039萬9097人、44.31%,接種2劑者更只有98萬1871人、4.2%;換言之,逾半數國人至今連1劑疫苗都還沒打到,政府究竟有什麼條件討論接種第3劑疫苗的政策?
然而,比最早流行的武漢株與Alpha英國變異株傳染力更強的Delta病毒,現正肆虐全球,即使位居世界前段班如完全接種率達52.32%的美國、62%的以色列等國家,亦無可避免地在為新一波疫情高峰所苦惱。由於突破性感染案例越來越多,各大廠牌疫苗後續性研究數據顯示,接種第3劑疫苗確實有助提升接種者體內數倍甚至10倍以上的抗體效價,也使得一些不缺疫苗的富裕國家,早早就將全民接種第3劑covid-19疫苗納入政策。
近8成突破性感染個案低於50歲 僅1例併發肺炎
反觀台灣,雖長期以來透過嚴守邊境的防疫政策,希望將Delta全面進入社區的時間點盡量延後,但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ECC)的最新宣布,截至9月8日為止,新北市板橋區某幼兒園的師生及家長23人群聚事件,其中10人已完成病毒基因定序,均為Delta病毒,且與3名遭突破性感染長榮機師的Delta病毒序列不同,即感染源暫時不明。相較於今年6月初屏東的Delta群聚事件至少知道感染源是一對自秘魯返台的祖孫,眼前的幼兒園群聚事件可能更為棘手。
根據CECC統計,截至8月29日為止,國內已發現至少8例突破性感染本土案例(接種第2劑後大於等於14天);另有6例準突破性感染案例(接種第2劑後0至13天)。在這14例個案中,以18至49歲青壯年有11例居絕大多數,比例79%;8例完全符合突破性感染定義的案例中,有4例順利完成病毒基因定序,全是Alpha變異株。所幸這14例中只有1例併發肺炎,其餘13例都是無併發症的輕症。
或許正因目前國內本土面對的主要敵人還是Alpha變異株,即使有突破性感染,比例還是非常低。以8例完全符合突破性感染定義的案例為例,個案打的都是AZ疫苗;而以同一時間國內接種2劑AZ疫苗人數共計58萬2600人做為分母計算,發生率僅每10萬人1.4,大約是新加坡學者研究每個人1年之內被雷打到機率(28萬6000分之1)的4倍。
(相關報導:
「三明治世代」為何排不到疫苗?解讀政府疫苗插隊策略背後小心機
|
更多文章
)
前台大醫:突破性感染無症狀者反助免疫增強
突破性感染發生機率低,但只要是輕症甚至無症狀感染,可能並不算是一件壞事。知名部落客、前台大感染科主治醫師林氏璧就認為,疫苗完全接種後的突破性感染對人體免疫記憶來說,就跟接種第3劑加強劑的效果一樣,都是一種免疫記憶與抗體刺激的再加強;只要無須付出併發重症的代價,民眾大可視突破性感染為一自然免疫增強劑,經此一役,結果極可能利大於弊。
雖目前本土突破性感染案例多為輕症,然而一旦境內主要流行病毒株從Alpha換成傳染力強的Delta,且當老人、安養院民、重大傷病患者成為突破性感染的受害者時,是不是也都只是輕症?這確實是一個大問號。
僅減少併發重症,完全接種仍無法降低病毒傳染力?
台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根據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研究團隊發表於醫學電子網站medRxiv的最新文章,研究者共搜集了719例covid-19確診案例,其中408人未完全接種、311人已完全接種2劑疫苗;且所有人中有122人完成病毒基因定序,逾90%為Delta病毒。研究團隊從每位感染者鼻腔中採取病毒,觀察病毒量(CT值)與時間的變化,結果發現無論有無完全接種疫苗,感染者鼻腔中的病毒量與變化在統計學上都沒有差異。
蘇一峰說,上述研究顯示,雖相關研究顯示完全接種2劑疫苗能有效降低接種者感染後併發重症與死亡的風險,卻無法一併降低遭突破性感染者的病毒傳染力;當突破性感染案例越來越多時,未完全接種疫苗民眾在大環境中遭到感染的風險也會增加,則最終還是會導致防疫破口,以及重症與死亡案例的增加。
因此,繼以色列完成3劑covid-19疫苗接種人口比例已達22%之後,美國宣布將於9月20日起,針對接種第2劑疫苗時間達8個月以上成人提供第3劑疫苗接種。對此,蘇一峰認為,台灣也該是時候評估實施第3劑covid-19疫苗加強劑的政策了。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最新研究顯示,遭突破性感染者鼻腔內的病毒數量(CT值)與時間變化(右),與未完全接種感染者相較,在統計學上沒有顯著差異。(取自醫學網站medRxiv)。
ACIP委員:台灣前2劑疫苗涵蓋率仍低落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坦言,ACIP預定下周將討論第3劑covid-19疫苗議題,但他個人認為,這個議題當然不是不能討論,但要實施,現在還不是時候,關鍵就在於國內第1劑乃至於2劑疫苗人口涵蓋率都還是太少了。
提到第3劑疫苗政策,黃玉成指出,有人主張美國相關政策已然拍板,台灣自然應當跟進,但此舉卻忽略了美國疫情跟台灣有很大的差距,可分配的疫苗數量更是大相逕庭。
根據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最新統計,即使疫苗完全接種率名列前茅,至今美國仍是全球covid-19疫情最嚴重的國家,截至9月7日為止,當地累計確診病例已逾4000萬例,死亡人數更逼近65萬大關,且仍在持續上升中,這也是美國政府不得不祭出第3劑疫苗政策,並將延續前2劑接種順位,以第一線醫護人員、安養院及高齡長者為優先接種對象的原因。
美國衛生當局8月中旬宣布,預計9月下旬起全面追打第3劑新冠疫苗,與第2劑間隔須達8個月。示意圖。(資料照,美聯社)
相較於美國企圖利用疫苗減災,國內近期最大的威脅無疑就是數名航空機組人員遭突破性感染Delta病毒,以及板橋幼兒園擴及社區的Delta本土群聚事件。惟目前政府手上的疫苗依然有限,即使現在要提前討論第3劑疫苗接種政策,對象可能也只限於航空、港埠等高風險接觸人員;且參考多數研究都建議第3劑接種時間最好在接種第2劑6到8個月以後,故相關政策上路最快應該也要等到今年底甚至明年初。
(相關報導:
「三明治世代」為何排不到疫苗?解讀政府疫苗插隊策略背後小心機
|
更多文章
)
黃玉成強調,事有輕重緩急,更何況國內疫苗數量確實不比以色列、美國等國家多到用不完,所以,相較於為特定風險族群接種第3劑疫苗,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提升全民第1劑甚至第2劑疫苗完全接種人口比例,應該是更重要的事。他也呼籲民眾不要再依個人主觀喜好挑選疫苗,只要諮詢醫師確認是適合自己的疫苗,就應踴躍並及早接種。
指揮中心:完全接種者仍可能因體質未產生抗體
CECC發言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根據CECC的監測,國內數千名已完全接種疫苗的航空機組人員當中,至少有7人可能因為個人體質因素未能產生抗體;且就算接種疫苗後順利產生抗體,疫苗的保護力也不是百分之百,如近期3名發生突破性感染的長榮機師,就都是接種疫苗後產生了抗體,卻還是沒能擋住遭Delta病毒感染的案例。
因此,針對第3劑疫苗優先接種對象涵蓋族群,以及與第2劑間隔的時間、接種疫苗廠牌或疫苗組合等問題,CECC都將審慎以對,包括鼓勵國內學者進行本土研究,以及搜集國外相關研究數據等,以作為未來政策實施的參考。
有關第3劑疫苗接種政策,最重要的還是理性且專業的討論,若多數專家學者都能引據科學數據證明,即使國內疫苗並不充裕,但航空機組員等高風險接觸人員乃至於第一線醫護人員仍有接種第3劑疫苗的必要,國人也應該支持。畢竟這些人的工作性質確實相對重要且特殊,而一旦邊境防堵政策完全破功,導致有限度的經濟活動也停擺,甚或醫療系統被癱瘓,最終的後果還是要由全民共同埋單。
指揮中心指出,國內數千名機組人員已完全接種疫苗,但仍有人因體質而未產生抗體。示意圖,與新聞個案無關。(資料照,盧逸峰攝)
台灣疫苗雖不充裕,但若我自行採購的4081萬劑疫苗,包括1000萬劑AZ、605萬劑莫德納、1500萬劑BNT、500萬劑高端,以及透過世界衛生組織疫苗分配平台COVAX採購的476萬劑疫苗,都能在年底前到貨,連同日本、美國、波蘭等國捐贈的629萬劑疫苗,今年內合計就有4710萬劑疫苗可供規劃。再加上明年我已完成預採購的2000萬劑莫德納疫苗,政府絕對有籌碼且更有責任好好規劃第3劑疫苗政策,才不負國人託付。
(相關報導:
「三明治世代」為何排不到疫苗?解讀政府疫苗插隊策略背後小心機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