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ta變種病毒疫情來勢洶洶,首批93萬劑BNT疫苗23日起由高中等學生族群開始施打;因為23歲到50歲青中壯年接種順位往後遞延,校園中將出現「學生先打、教師沒得打」的師生差異。一位不願具名的大學講師感嘆,「上有長輩要禮讓,下有年輕學子突然插隊,身為家庭經濟支柱的三明治世代,反而淪為疫苗孤兒。」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原依循「長幼有序」的疫苗施打規則,列出公費疫苗接種順位,卻因英系立委主張應讓18歲到20歲族群(首投族)先打BNT疫苗,指揮官陳時中決策髮夾彎,加碼納入18歲到22歲的民眾接種。疫苗政策改變後,施打BNT疫苗的順序,依序是高中生(15歲到18歲)、國中生(12歲到15歲),然後再由大學生(18歲到22歲民眾)接種。為此,23歲到50歲青中壯人口接種順位只能往後遞延,「夾心世代」打不到想打的疫苗,被邊緣化。
疫情指揮中心對BNT疫苗分配突然改弦易轍,引發近日熱烈討論的疫苗分配問題──「BNT疫苗應先施打青少年第一劑,還是先讓高危險族群打第二劑?這樣的疫苗分配政策是否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台灣首劑接種比例高 疫苗覆蓋率文明國家吊車尾
若和世界相比,台灣疫苗覆蓋率偏低、只打1劑的比例偏高。從英國牛津大學「Our World in Data」網站數據統計,對照贈送台灣疫苗的6國(日本、美國、立陶宛、捷克、波蘭、斯洛伐克)以及亞洲四小龍(新加坡、南韓、香港、台灣),台灣的疫苗覆蓋率44%,略高於世界平均水準,但在文明國家位居末段班。
其中最大的差別是,台灣只打1劑的比例占9成,而打完2劑只有1成。防疫專家認為,一旦Delta病毒入侵成社區感染,這對台灣抗疫將是一大威脅。

專家:Delta恐已在台形成隱形傳播鏈
近日,長榮3位機師確診Delta病毒,新北幼兒園群聚8日證實同樣是感染Delta病毒,但兩者病毒序列並不相同;有專家推測,Delta已在台灣形成「隱形傳播鏈」。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在政論節目指出,青少年若有打BNT疫苗,有利於對抗Delta病毒;若沒施打,對健康影響也沒有很大,但就重症率來說,年長者是否施打疫苗,其罹患率與住院率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一劑疫苗打在高風險的長者,比施打在低風險的孩童,預防重症的報酬率更高。
何美鄉進一步指出,就預防確診的效力來看,疫苗對孩童及年輕人減少確診,確實比年長者較為有效;且現在市面上所有疫苗的預防效果都不夠好,不必預期可用疫苗來控制疫情的蔓延。她提醒,「新冠Delta病毒遲早會進入台灣社區,如果高風險族群的疫苗施打率不高,台灣社會就不得安寧了。」 (相關報導: 突破性感染等於接種疫苗第3劑?Delta病毒肆虐下的疫苗問題一次解答 | 更多文章 )

其次是BNT疫苗的分配正義問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日前突然宣布18到22歲民眾優先施打BNT,讓許多大學教師產生相對剝奪感。有不願具名的大學講師受訪指出,高中以下教職員幾乎都打過疫苗,高中生、國中生也列為優先施打對象,但大學校園卻是大學生先打,大學教師年齡多介於30到60歲,免疫力並不比大學生強,「為何大學生打BNT,大學教師沒得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