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意凡觀點:台灣媒體的邊陲困境

作者指出,造成台灣媒體的報導品質幾乎都「沈淪」的核心原因,是這10年來位於英美新聞報導品質具有領先地位的傳統媒體之全面互聯網與多語言化,將對新聞報導品質有要求的菁英用戶吸引過去。(資料照,顏麟宇攝)

台灣媒體這10年來報導品質的問題,雖然不少輿論認為是台灣80年代解嚴帶來的新聞自由氾濫,是社交媒體侵蝕傳統媒體市場,或者是台灣社會水平的集體沈淪所致。然而,最應受有志於媒體產業的理想主義者們思量的關鍵,一直不見提及。

全球傳統媒體在產業型態的劇烈變遷之下,都遭遇與台媒相同的挑戰。然而他們之中仍有少數領先者,保持原有的高報導水平,並在調整經營策略,以及與互聯網巨頭包括Facebook與Google談判合作之後,在這一年扭轉過去10幾年來一路滑落的收入。Rupert Murdoch持有的包含《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的新聞集團(News Corp),藉著2017年第3季增長的全球數位訂戶量與經營模式的更改,獲得與去年同期相較,5%的營收成長。《時代雜誌》(Times)在兩年內增長了兩倍的全球數位訂戶,並因此減緩其流失的廣告所帶來的收益下滑。而《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在Jeff Bazos收購後,除了實施機器學習輔助訂戶的獲取,並增聘記者,強化製作深度內容的調查性新聞人才,其發行人Fred Ryan甚至表示今年將會是郵報10年來最賺錢的一年。這顯示了,放棄廣告收益,以高報導品質賺取數位訂閱費的模式,已成為近來英美傳統媒體中的領先者在應對產業衝擊時,不約而同採取的對策,而此對策正在產生效果。

全球菁英永遠都需要高品質的新聞內容,而這些新聞要求的記者專業並不因互聯網的普及而降低。圖為華盛頓郵報搬遷之前的編輯台。(取自華盛頓郵報)
全球菁英永遠都需要高品質的新聞內容,而這些新聞要求的記者專業並不因互聯網的普及而降低。圖為華盛頓郵報搬遷之前的編輯台。(取自華盛頓郵報)

造成台灣媒體的報導品質幾乎都「沈淪」的核心原因,是這10年來位於英美新聞報導品質具有領先地位的傳統媒體之全面互聯網與多語言化,以及位於中國以微信作媒介各種新興媒體的傳散,將全世界其他地區包括台灣之中,對新聞報導品質有要求的菁英用戶吸引過去,從而改變了這些地區的媒體面對的用戶結構,使這些媒體發現只有提供具感官效果的新聞時,才能維持生存。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所著的《百年孤寂》開頭,有一段講老邦迪亞遇到旅行至馬康多的麥魁迪,以及這個吉普賽人帶來的各種新奇產品後發生的事。馬奎斯說,老邦迪亞陷入瘋狂的科學研究,並發現且告訴全村地球是圓的。然而他的妻子與全村的人都認為他瘋了,畢竟這個理論直到當時馬康多還沒有人知道。接著老邦迪亞對妻子說「世界上發明了這麼多簡直是不可思議的新奇事物,而我們卻在這裡過笨驢一樣的生活」,想舉家遷離馬康多,往產生新奇事物的那個地方去,他得到的反應卻是妻子頑強的抗拒,與全村見他受吉普賽人影響之大感到非常驚愕。 (相關報導: 「無法認同的報導就是假新聞?」美國新聞學者:媒體識讀教育至關重要 更多文章

馬康多就是馬奎斯見到的近代南美洲的景況,近代南美洲各國,在社會學家Immanuel Wallerstein的世界體系(World-Systems)理論裡,是「中心,半邊陲,邊陲」裡屬於半邊陲或邊陲的國家。中心與邊陲是相對概念,取決於其國家進行的生產行為在市場的壟斷程度,也就是獲利率程度,而一國政府在國際上的力量與政策決定了其可以吸引到的生產行為類型。在這樣的理論架構中,台灣的處境也屬於半邊陲,近年更趨邊陲。處於半邊陲與邊陲的國家,受制於中心國家的政經情況與政策,人民幾乎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可以說,台灣一直以來,在抽象意義上近似《百年孤寂》裡的馬康多,而此地的菁英與準菁英過往的精神渴求,則近似老邦迪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