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沙龍》百年烏托邦實驗大反思:930反共大屠殺是印尼排華的開端嗎?

思沙龍-「共產、民族、獨立─東南亞半世紀的探索」講者正修科技大學副教授戴萬平(陳明仁攝)

由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主辦的思沙龍系列活動《百年烏托邦實驗大反思》,第三場「共產、民族、獨立─東南亞半世紀的探索」於5日落幕。在審視歐洲拉丁美洲情形後,最後一場講座回到亞洲,由曾就讀印尼大學的正修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副教授戴萬平,剖析印尼於1965年「930運動」(G30S)軍事政變前後的政治及民族脈絡,如何揭露了初生民主的崩解,以及華人在印的處境及發展。

20160605-思沙龍-紅色狂潮半世紀!共產、民族、獨立 東南亞的深度探索.正修科技大學副教授.戴萬平.(陳明仁攝)
思沙龍講者正修科技大學副教授戴萬平(陳明仁攝)

戴萬平首先回應講座前放映的紀錄片《殺人一舉》(The Act of Killing),此片從1965-1966年印尼反共行動劊子手的觀點重述這段歷史。他指出近來媒體報導,印尼政府打破50年的沉默,開始檢討這場大屠殺。但自己上周到訪印尼時,在咖啡廳與友人提及1965年事件,還被建議不要在公共場所討論這件事,「感到很訝異......發現原來(這)至今還是一個禁忌。」

20160605-思沙龍-紅色狂潮半世紀!共產、民族、獨立 東南亞的深度探索.(陳明仁攝)
思沙龍播映《殺人一舉》(陳明仁攝)

印尼國族作為「想像的共同體」

戴萬平以東南亞研究學者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1983年的作品《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為開端,描述印尼與其它背景複雜的國家如何建構民族認同,這個過程又如何導致了印尼排華的印象。

他解釋,印尼不是一個在歐洲侵略前便存在很久的國家,而是近代在反(荷蘭)殖民聲浪中塑造出來的。這符合安德森在書中描述的民族建構論,也就是其民族認同建立在共同的想像上。殖民者讓原先同種族的人民產生了不同的想像(如東帝汶的獨立),也迫使當時在地域、宗教、種族上高度多元的印尼成為單一的政治空間。

問題是,在反殖民的共同目標結束後,接續的政權該如何統合各社群對印尼的想像呢?戴萬平表示,這是許多東南亞國家面對的問題的根基,因為他們的民族國家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其中又因為宗教、種族等各種因素,產生了「想像的碰撞」。

20160605-思沙龍-紅色狂潮半世紀!共產、民族、獨立 東南亞的深度探索.正修科技大學副教授.戴萬平.(陳明仁攝)
思沙龍講者正修科技大學副教授戴萬平(陳明仁攝)

「班查西拉」建國五原則

印尼在1945年宣告獨立,但獨立戰爭持續到1949年。建國領袖及首任總統蘇卡諾(Sukarno)在1927年成立印尼國民黨(PNI),喊出「印尼獨立」(Indonesia Merdeka)的口號,並提出建國五原則「班查西拉」(Pancasila)。

戴萬平表示,「班查西拉」五原則受到孫中山建國革命與「三民主義」基礎的啟發,是印尼的重要國家價值,也是統一印尼的基柱。五原則分別是:信仰真神(此指印尼人民必須有宗教信仰,但不一定必須為伊斯蘭教真神阿拉)、國家統一、人道主義、人民主權、社會正義與繁榮。 (相關報導: 印尼轉型正義進展艱困 國防部長:大屠殺受害者死得其所 更多文章

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在1日宣布,2017年起將6月1日定為國定假日,慶祝建國五原則「班查西拉」的誕生。佐科威表示,以「班查西拉」為行為準則,能以樂觀的態度面對未來,「我們必須相信我們可以克服所有困難,成為一個更棒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