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彷若超現實的風格,回顧印尼1965-1966年大屠殺的紀錄片《殺人一舉》(The Act of Killing),再度引起國際對東南亞共產主義史中這段黑暗篇章的關注,並促成印尼政府打破50年來對這場至少50萬人遇害的剿共行動的長期沉默。
獲得2014年奧斯卡(Academy Awards)最佳紀錄片提名的《殺人一舉》,贏得第67屆英國影藝學院(BAFTA)、2013年歐洲電影獎(EFA)及亞太電影獎(APSA)最佳紀錄片獎等,超過70個國際獎項。
於印尼花費8年訪談屠殺倖存者及加害者的41歲導演約書亞歐本海默(Joshua Oppenheimer),在榮獲BAFTA肯定時受訪表示,從某個角度來說,「這部片是我獻給印尼的情書。」居於丹麥的歐本海默在《殺人一舉》及2014年的續集《沉默一瞬》(The Look of Silence)發表後,多次收到恐嚇威脅,已無法回到印尼。
屠殺領袖的超現實重演
《殺人一舉》邀請「班查西拉青年團」(Pemuda Pancasila)前領袖安華剛果(Anwar Congo)及其同伴,重演1965-1966年在印尼發生的反共屠殺行動。班查西拉青年團是支持政府的準軍事團體,在這場剿共行動中扮演重要角色。安華剛果個人據稱殺害了1000人。
電影開始幾分鐘以內,安華剛果帶領攝影機來到他曾殘殺許多共產黨疑犯的屋頂天臺,示範他如何以鐵絲勒斃受害者。其友人提到,安華是一個愛跳舞的人,他隨後在天台跳了一段恰恰。
這部片由看似毫無悔意的殺手觀點,提供屠殺的第一手資料,震驚了全球觀眾。喜愛好萊塢電影的安華剛果,決定以美式黑幫及音樂劇風格重演這段記憶。這部記錄電影拍攝過程的紀錄片,於是穿插著明亮色調的舞蹈、西方幫派的審訊、以及現實劊子手們的情節討論,呈現出一種對比強烈的荒謬感。

「有如納粹黨仍然掌權的德國」
在歐本海默自撰的文章中,他解釋自己原本打算拍攝一部關於倖存者的紀錄片(這即是《沉默一瞬》的主題)。在倖存者的建議下接觸加害者的歐本海默,發現他們全都以自誇的態度,回憶屠殺的細節。仍然共同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加害者與倖存者,兩個社群間出現強烈的對比。
歐本海默描述,「我感覺像是走入一個猶太大屠殺40年後,納粹黨仍然掌權的德國。」這些在社會仍然握有權力的劊子手們相信沒有任何法庭能以數十年前的罪行將他們定罪,而在鏡頭前展現坦率到令人吃驚的證詞。

歐本海默花費2年拍攝執行屠殺的劊子手,北蘇門答臘的安華剛果是他訪談的第41名加害者。「每個人都邀請我到訪他們殺人的地點,並自動展示他們殺人的過程。」他表示,「很多時候,他們會抱怨沒有帶大砍刀作為道具,或是沒有朋友可以飾演受害者。」
歐本海默也表示,邀請加害者重現殺戮場景,並不是一個讓他們坦白的技巧。他解釋,「我直覺上了解到,如果能夠呈現這些人希望被觀看的模樣,我們也會捕捉到他們如何看待自己,而這整個屠殺行徑的英勇包裝也會崩解。」 (相關報導: 思沙龍》百年烏托邦實驗大反思:930反共大屠殺是印尼排華的開端嗎? | 更多文章 )
歐本海默承認,其中參有對這些劊子手的同情,即使這可能是一些觀眾不願感受到的同情心。他認為,這些殺手並非禽獸,而只是受到政治意識形態控制的普通人,接受了殘殺共產黨可疑人士是應當行為的政治宣傳。認為此處的「我們」與遠處猶如禽獸的「他們」不同,「我不喜歡這種過於簡化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