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變得不會說藏語,完全忘記自己的出身」雙語教育變調,西藏語文備受壓迫

2023年西藏抗暴日燭光祈願會於台北自由廣場舉辦。(德國之聲)

3月10日是西藏「抗暴」64週年,流亡藏人在台北舉辦活動,帶領現場民眾以藏語吟誦《真心祈願頌》,悼念64年前起義反對中國政府的同胞。這些他們珍視的傳統本該在一千公裡外的西藏傳承,但現實上卻在中國的「雙語教育」政策逐漸消失。

「小孩(從學校)回來之後不會跟父母溝通,不會講藏文⋯⋯完全忘記自己是什麼出身。」談及藏語岌岌可危的前景,在台藏人福利協會會長札西慈仁這樣告訴DW。

3月10日夜裡的台北自由廣場上,燭光點點、雪山獅子旗翻飛,札西慈仁身穿藏族傳統服飾,以藏語帶領來場參加「西藏抗暴日燭光祈願會」的藏人和台灣人,一起在達賴喇嘛的肖像前,吟誦以藏語寫成的《真心祈願頌》,悼念64年前起義反對中國政府的同胞。

「傾聽吾吟真實悲愴言⋯⋯尤憐雪嶺虔誠眾生群⋯⋯」主辦單位發下的頌詞上,排列整齊而莊嚴的藏文,乘載的不僅是藏族的語言,亦是他們深植其中的文化與宗教。

然而,他們口中的古老藏語出現了傳承的危機。

西藏流亡政府駐台代表格桑堅參接受DW訪問時表示,中國政府長年推行「雙語教育」政策,宣稱提供漢、藏語雙管齊下的義務教育,但其實教學內容都是以漢語為主,藏語的教學空間不斷被壓迫。

早年,雙語教育政策還僅限於藏區各中學執行,近年「雙語教育」的觸角已經延伸到小學、甚至學齡前教育,要求藏族家長將4到6歲的學齡前孩童送到寄宿學校去,接受幾乎是全漢語的教育,若家長不從,就取消該家庭的一些社會福利、處處為難,「等於是強迫他們把孩子送進去」。

他解釋,這些官方興辦的寄宿學校「從2017、18(年)開始,簡直是大規模地建設」,打著包學費、包吃、包住的「三包政策」旗幟,乍聽之下十分美好,但那樣完全封閉的寄宿環境,把小小年紀的藏族學童與他們的原生家庭、藏族社會及文化完全隔離開來,形同「西藏最大的集中營」。

札西慈仁說,很多藏族家長把孩子送去學校,以為這樣下一代就可以享受到好的教育、日後可以「過得比較輕鬆」。

然而,聯合國2月6日公布的一份專家報告顯示,中國政府正透過強制性的大規模寄宿學校系統,對一百萬名藏族兒童進行了文化、宗教和語言上的同化。這些寄宿學校的教學內容圍繞漢語、漢文化構建,被迫以普通話完成義務教的藏族學童「正在失去使用母語的能力⋯⋯導致他們的同化和身份認同受到侵蝕」。

失語帶來文化傳承危機

國際非政府組織「人權觀察」2020年就曾釋出一份報告,指出中國自2010年起,在所有少數民族地區實施中小學「雙語教育」,鼓勵學生同時學習地方語言和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

然而,西藏當局雖宣稱「同時提倡」藏語和漢語,實際上卻在各種公開發言中刻意模棱兩可、避談各級學校實際使用的教學語言,同時間接施壓、「向西藏學校派遣更多不懂藏語的漢族老師,迫使(藏區)各地小學在漢族教師人數日益增加下,採用漢語教學、放棄藏語」。 (相關報導: 黎蝸藤專欄:中國不准幫秦檜翻案,卻要烏克蘭人當秦檜 更多文章

格桑堅參批評,中國當局對外宣稱在「西藏實行雙語教學」,但「在這樣一個美麗的詞彙之下,他(中國政府)其實是逐步地在取消所有的藏文課程」,並在過程中,逐步將藏族的下一代與他們的族群語言、文化隔離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