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2)日宣布有本土確診3766例,境外移入93例,總共3859例確診,確診人數中,新北市1325例,臺北市739例,桃園市588例,基隆市275例,臺中市183例,高雄市117例,花蓮縣100例,宜蘭縣80例,臺南市71例,彰化縣57例,雲林縣50例,新竹縣48例,臺東縣42例,新竹市及苗栗縣各23例,屏東縣22例,南投縣10例,金門縣5例,嘉義縣4例,嘉義市2例,澎湖縣及連江縣各1例。。
近日本土疫情爆發,台灣逐漸進入與病毒共存的社會,讓許多人不適應。而國外已經與病毒共存許久,ICU醫師陳志金以及姜冠宇提到,在美國甚至還流傳著「你沒有朋友確診,代表你沒有朋友。」這樣的諺語,暗示疾病在美國社會正在去標籤。
該如何與病毒共存?醫師陳志金指出,現在台灣媒體報導第一位院長染疫,接下來若報導第一位縣市首長、第一位部長、行政院長、指揮官、總統、副總統染疫也不必太恐慌,因為這些在國外早就都發生過了。
「接下來,你的同學、同事、朋友、家人,誰誰誰確診,也不用太訝異。」陳志金指出,在國外大流行期間,大家見面會問的問題,不是「你確診了嗎?」,而是會互相開玩笑的問「你怎麼還沒確診?是不是沒有朋友?」醫師姜冠宇認為,這句來自美國的諺語,也暗示疾病在美國社會正在去標籤,希望大家能輕鬆看待你身邊的親友確診而不恐慌。
針對邁入共存後的防疫政策以及防疫步調,該如何調整?陳志金整理了國外及新加坡的例子,給予以下3點建議。
1.未來防疫政策的改變
醫師陳志金認為,台灣因為疫情爆發的情況較晚發生,因此有機會可以從這些國家的各種經驗裡,挑選一些對我們比較有幫助的政策來進行。
他也整理出未來疫情可能會有的6個變化:
1.現在一旦有人確診就停班、停課的模式,未來會改變
2.確診者的隔離時間也會逐步的縮短
3.快篩會取代PCR做為確診或解隔離的依據
4.民眾會依染病後的風險(年紀、免疫疾病、是否完成疫苗注射),分級健康管理
5.保存醫療量能,風險低的族群「自我管理」,醫療院所則著重在重症病人的治療
6.民眾維持正常生活、國門大開、疫情記者會停開、報導變少,再也沒有人在乎確診數字
2.防疫步調如何調整?
檢測陽性(無症狀或輕症):
以新加坡的防疫模式為例,確診者須先自我隔離,自行填寫同住家人和親密接觸者,72小時後測一次快篩,如果陰性,就可以回到正常生活,也就是說,3天之內確診者可以自動解隔離!
若72小時快篩陽性,可以每天進行篩檢,只要陰性,就可以解隔離。如果不急,就可以等滿7天,自動解隔離。最慢的情況為,沒有完整注射疫苗、也不願意天天篩的人,就要等滿14天,才能解隔離。
自覺症狀明顯或是高風險族群確診:建議到診所就醫由醫師評估分級建議和安置。
親密接觸者:會收到簡訊通知,需要在24小時內進行快篩,如果陰性,則可以正常活動。往後的5天內,如果要出門,每天也都要先快篩陰性才能出門。
3. 不知道怎麼做該怎麼辦?
陳志金指出,在新加坡,只需要上網或用手機APP回答以下4個問題,系統就會幫你做出建議。
1. 你覺得還好嗎?2. 是否檢測陽性?3. 幾歲?4. 是否完成完整疫苗注射?
陳志金指出,這個政策仰賴大量的快篩、人民的自律自主、手機(App、資訊)系統的協助。可以減少許多匡列、疫調、追查足跡的人力,也可以減少大量的停班停課。不過,他最後也拋出一項質疑,「我們準備好接受這樣的轉變了嗎?」
看更多【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報導:https://bit.ly/3aAQ9d6 (相關報導: 1922預約平台已退場,第三劑、第四劑疫苗怎麼預約?各縣市隨到隨打、醫院診所施打地點一次看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