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下午,冠冠和小凱一如往常地待在家裡, 沒有特別去什麼地方,也沒有特別安排什麼活動,兩個人各自吃著買回來的午餐,一邊滑著各自的手機,幾乎就像感情不好的室友一樣沒有互動……。
冠冠看著兩人這樣的狀態,突然升起一種感覺,這真的是他要的關係嗎?這真的是他想談的戀愛、想要的伴侶嗎?
他深吸了一口氣告訴小凱:「我覺得……我好像對你沒感覺了,我們是不是可以先分開,讓彼此休息一下?」
本來正悠閒滑著手機的小凱十分錯愕,他不懂,雖然兩人偶爾會吵架,但後來不是都講開了?每天這樣生活不也都好好的嗎?怎麼會這麼突然說要分手?到底發生什麼事?
停止關係負向互動的惡性循環後,不見得兩人就會感覺到親密,停止互相傷害,只是讓兩人在關係裡不會受傷而已;但不會受傷,並不會就自然而然靠近彼此、提升親密感、感受到愛、或是被愛擁抱、被愛溫暖,就像是我們很努力把血止住了、讓傷口慢慢癒合了,但不代表身體就自然而然會有體力。把身體養好――關係中的親密感,仍然是需要刻意經營和刻意練習的。
大部分的哺乳動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動物,我們藉由互相依靠,得以在危險當中生存下來,而情感連結就是關係的基礎――一種親密感的呈現,特別是人類在嬰幼兒時期無法獨自存活,因此特別需要與主要照顧者維持親近,這是一種生存的本能,不只能讓我們得到身體的照顧與保護,同時也能獲得情緒的安撫。
根據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童年時期與主要照顧者互動過程中,安全的依附關係 有四個關鍵:有回應的(responsive)、可親近的(accessible)、可找到的(available)、可預測的(predictable),當這四關鍵皆有機會被滿足時,會讓我們知道我們是會被保護、被照顧的,讓我們的情緒得以被安撫、回歸到平靜安全的狀態,我們會有勇氣、有力量向外探索世界,我們會對自己有信心、對他人有信任感、對世界有安全感,並帶著童年互動經驗所形成的內在運作模式(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信念)長大,進入同儕關係與伴侶關係。
強森博士發現,能夠使伴侶關係歷久彌新的關鍵是情感連結――也就是關係中的親密感,她將上述鮑比的安全依附四關鍵,整合為成人伴侶關係情感連結的A.R.E.三要素:可親性(accessibility)、回應性(responsiveness)、投入性(emotionally engaged)。
用微小的行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A.R.E.連結
一、可親性
「我可以找到你嗎?」、「對你來說我重要嗎? 」
雖然我們身處科技便利的時代,但不代表科技便利,我們就能夠感覺到另一半的親近,有時候,另一半可能在你身旁,但他在滑手機、看電視,你會感覺到對方是可以親近的嗎?可親性不僅僅是物理距離上的,而是雙方是否對彼此開放、願意關注彼此的程度。
二、回應性
「當我需要你時,你會回應我嗎? 」、「我可以依靠你嗎? 」 (相關報導: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台灣人離婚7大理由排行榜曝光,第三名根本隱藏版感情殺手 | 更多文章 )
回應性代表的是不論情況好與壞,伴侶都能夠給予情感回應的程度。例如:當你升遷時,另一半可以與你一起慶祝、為你開心;當你面試不順時,另一半能夠陪在你身邊、關心你的感受。這讓我們的情緒得以被安撫與照顧,讓我們可以平撫心情,在關係裡充飽電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