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的人生故事》選摘(1)

海倫凱勒感嘆,視力正常者的眼睛迅速地習慣周遭環境與生活日常,最後只看得見令人吃驚與宏偉壯麗的景象。她強調,如果自己擁有三天光明,她會用眼睛深刻地去觀賞周遭。(示意圖/Pexels)

每個人都讀過情節緊張、驚險刺激的故事,故事中主角的生命有限,僅有一段具體特定的時間可活,有的長達一年,有的只有短短一天,但我們總讀得興味盎然,想看看這個注定要死的人是如何度過生命中最後那段日子,或最後幾個小時。當然,我指的是那些有選擇權的自由人,不是活動範圍受到嚴格限制的死刑犯。

這樣的故事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空間,想想自己在類似的情況下會怎麼做。

身為一個凡人,我們想在生命的盡頭做些什麼,體驗什麼樣的事物,擁有什麼樣的關係?回顧過去,我們會發現哪些幸福、哪些遺憾?

有時我會想,要是能把每天都當成人生最後一天來過一定很棒。這種心態清楚強調出生命的價值,我們應該懷著感恩,帶著溫柔、活力與熱忱度過每一天。看著歲月在眼前不斷流轉綿延,往往會讓人失去這些意念,認為未來的日子還長,還有很多天、很多個月和很多年。隨著時間推移,死亡離我們愈來愈近,無可避免;當然,有些人抱持「吃喝玩樂」這類享樂主義的生活態度,但實際上,大多數人都要經歷死亡的震撼教育後才會覺醒。

故事中,注定殞命的主角通常會在最後一刻被命運女神拯救,自此之後,他們的價值觀幾乎澈底改變,變得更珍惜生命的意義及其永恆的精神價值。很多當前或曾經活在死亡陰影下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有一種芳醇的甘美。

然而,大部分的人都將生命視為理所當然。我們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死,卻大多認為那一天很遙遠。身體健康的時候很難想像死神或許近在咫尺。我們很少想到死亡,而且未來的日子一望無際,因此我們汲汲營營、忙於瑣事,幾乎沒有意識到自己是用無精打采的態度來看待生活。

遺憾的是,我們在各種身體機能與感官運用上同樣抱著消極委靡的心態。只有聽障人士才明白聽力有多寶貴,只有視障人士才能體會到蘊藏在視力中的種種幸福,特別是那些成年後才失去視力和聽力的人。相反的,視力或聽力未曾受損的人很少充分運用這些滿溢著祝福的能力;他們只是草草接收感官訊號,沒有專心感受眼目所見的景物以及耳朵所聽的聲音,遑論欣賞與感激。人們還是老樣子,生病後才意識到健康的重要,失去後才懂得感謝、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

我常常在想,如果每個人在成年初期都要失明和失聰幾天,或許是件好事。黑暗會讓我們更珍惜眼前的畫面,寂靜會讓我們更明白聲音的樂趣。

我會不時測試視力正常的朋友,看看他們究竟看到了什麼。最近有個很要好的朋友來找我,她剛從樹林裡散了很久的步回來,我問她看到了什麼?她回答,「沒什麼特別的。」要不是我習慣了這種答案,我可能會懷疑她說的話。 (相關報導: 充滿爭議的「慈悲航班」:成千上萬阿富汗人走不了,退伍英軍募資撤離喀布爾收容所的動物 更多文章

我早在很久以前就知道,也相信很多看得見的人其實什麼也看不見。我心想,怎麼可能在樹林裡走了一個小時,卻看不到任何值得注意的東西?看不見的我光是用手摸就能找到許多好玩又有趣的事物。我感覺到樹葉精緻細膩的對稱美;我帶著愛意拂過光滑的白樺樹皮和粗糙的松樹皮;春日時分,我滿懷希望地撫摸樹枝,尋找青嫩的葉芽,這是大自然於冬眠後甦醒的第一個徵象;我感覺到花朵如絲絨般柔滑美妙的質地,發現其中的構造複雜到令人驚嘆;大自然的奇蹟就這樣展現在我面前。有時我會把手輕輕放在小樹上,夠幸運的話,我會感覺到一隻鳥兒歡快地抖動翅膀,高聲歌唱;我喜歡讓冰涼的溪水從我張開的指間奔湧而過;我覺得一層鬆厚蔥鬱的松針或柔軟的草地比豪華的波斯地毯更棒。對我來說,繽紛的四季饗宴就像一場扣人心弦、永無止境的戲劇表演,萬物的一舉一動都流經我的指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