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從去年全面入侵烏克蘭領土至今已過了將近11個月,從外界原先看好的俄羅斯逐漸敗退、到烏克蘭在眾多國家支持的情況下開始反守為攻,到目前烏克蘭已收復了近原俄羅斯佔領區的40%國土,然而普丁和俄羅斯軍方開始公開宣稱「不排除使用核武」的可能,試圖以「核威脅」扭轉軍事上的頹勢。那麼俄羅斯真的會為了爭取軍事上一時的優勢而衝動的使用核武,造成局部、甚至全球性毀天滅地的災難嗎?我們可以從俄烏戰爭中的地區性來判斷,亦即最容易逼迫普丁可能下令動用核武來挽回劣勢的斯巴頓戰區、以及可能會成為下一個俄烏新戰場的克里米亞地區來看。
斯巴頓戰區在去年(2022)俄羅斯普丁政權片面宣布下成為俄羅斯的領土,然而如今烏克蘭的有效反攻已讓此區有被烏方收復的可能,然而若俄羅斯以「核威脅」進行嚇阻,烏方就必須擁有萬全的準備才可以有效的避開風險、減少戰鬥人員和平民的傷亡,因此為有效防範俄羅斯使用核武,美國、北約、烏克蘭的應對措施在這裡分作上、中、下策:

上策:以驅逐俄羅斯軍隊為主,避免圍困敵方主力。所謂「網開一面」、「窮寇莫追」,在被圍困的情況下俄軍是最有可能因為一時緊張而使用核武的,所以烏軍應確實掌握情資、恪守指令,同樣利用斯巴頓地區戰線攏長、俄軍難以全面防守的弱點進行打擊,以主力切斷俄軍的防線迫使俄軍為避免被包圍而放棄前線陣地。烏軍的攻擊必須迅速、確實,以「緊黏著」退守的俄軍之方式和戰術快速地收復失土,如此俄軍因撤退之急促難以掌握烏軍動向,普丁政權也會因為避免傷到自家軍隊而不使用核武,「核打擊」於斯巴頓地區終將無用武之地。
中策:試圖吸引俄軍主力增援烏軍指定的戰區、果決地進行決戰。烏方必須以「閃擊戰」的方式強行突破某一地區、直指敵方頓巴斯克地區的要害,例如指揮部、主要補給線或後勤大本營等,迫使俄羅斯必須調派主力前往阻截烏軍並與之進行決戰,如此俄羅斯將仰賴陸軍來決定斯巴頓地區的主權歸屬,烏軍則必須利用機械化部隊以速度保持著「隱匿」的優勢穿梭於斯巴頓戰場之間來減少俄方使用核武的機率,最後雙方將以陸戰決定斯巴頓地區的將來。
下策:烏方試圖威脅在擊潰斯巴頓地區的俄軍後直接進攻俄羅斯本土或擺出此類的軍事態勢,或是制定出以圍殲斯巴頓地區的俄軍主力的軍事作戰方針而非以驅逐俄軍為主要目標,如此都將造成普丁政權的壓力和緊張而「急病亂投藥」、動用核武。因此烏方應盡可能地避免在軍事上威脅或進攻俄羅斯原有領土之原則下逐步地收復烏國領土。

克里米亞地區為俄羅斯於2014年2月期間派兵進入並於3月18日佔領國際承認為烏克蘭之領土,因此亦為烏克蘭在俄物戰爭中除了頓巴斯地區外急於收復的目標。俄羅斯為避免克里米亞重回烏克蘭手中必定會以重兵防守,若戰事緊繃、軍情危急時亦有發動核武攻擊之可能,因此美國、北約和烏克蘭若要同時以軍事手段奪回克里米亞和避免遭到核武攻擊依序可分為上策、中策和下策: (相關報導: 習近平:中國和白羅斯是「國際正義的共同維護者」 | 更多文章 )
上策:在情報無誤的情況下,部隊以突襲的方式最快速且確實地佔領克里米亞軍、政府重要機關並摧毀、癱瘓或占有所有對烏克蘭軍隊有威脅性的俄羅斯軍事設施和裝備,使得後援能陸續進駐克里米亞抵禦俄羅斯的反擊。如此俄羅斯將在錯愕、缺乏精確的情資下難以使用足夠或適當的軍事武力奪回克里米亞,而發動核武也已失去其軍事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