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西部若開邦衝突8月底爆發以來,緬甸軍方全力鎮壓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羅興亞族,至今逾60萬羅興亞難民透過陸路或水路逃至鄰國孟加拉,其中近4萬名羅興亞難民兒童沒有父母陪伴,13歲男孩納比就是其中之一,從沒見過大海、 不懂游泳的他在11月初靠著一只黃色塑膠油桶渡河逃至孟加拉,僥倖活了下來,而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未來能跟父母團聚。
13歲的納比(Nabi Hussain) 生長在緬甸山區村落,父親種植檳榔葉(paan)謀生,家裡生了9個孩子,他排行老四,從沒上過學。8月25日,羅興亞族武裝分子「若開羅興亞救世軍」(ARSA)攻擊若開邦(Rakhine State)陸軍基地和30間警局,導致12人死亡,緬甸政府將ARSA定調為恐怖組織,緬甸軍放火燒羅興亞村莊,屠殺手無寸鐵的羅興亞人,強暴羅興亞婦女,納比對家鄉的最後一個印象就是所有的屋舍都著了火。
納比一家人逃離家園,一路上跨過橫陳的羅興亞人屍體,最後好不容易到了緬甸的海岸,卻付不出偷渡到孟加拉的費用。隨著時間過去,納比一家人的食物越來越少,4天後,從未見過大海、不會游泳的他對父母說,他想橫渡連接孟加拉的納夫河(Naf River)到對岸、亦即孟加拉南方的沙波伊爾德威普島(Shah Porir Dwip)。
他的父母起初不答應,因為納比的一位哥哥2個月前也動身逃到孟加拉,至今音訊全無、生死未卜,而且納夫河的強勁水流可能將納比沖到海裡。然而,最後他們還是同意了,條件是他不能孤身渡河到彼岸。

11月3日下午,納比與另外23位年輕的羅興亞男子一起出發,他的家人為他送行,他對母親說:「請為我祈禱。」他周圍的每個人都哭了起來。這群羅興亞年輕人將空空如也的黃色塑膠油桶綁在胸前充當救生筏,3人一組並以繩索將彼此綁在一起,他們跨進水裡,展開危險的逃難之旅;由於納比年紀小又不懂游泳,因此他被圍在中間。

一行人在納夫河上漂流了約2.5英里(約4公里),日落之後就抵達了沙波伊爾德威普島,他們又餓又累,更有脫水症狀。納比說自己喝了幾口鹹鹹的河水,一方面是因為口渴,一方面是因為河水有時湧進嘴裡,他說起自己的恐懼:「我很怕自己死掉,我以為那是我活著的最後一天。」他在這段漂流逃難之路從未回頭。

身材瘦長的納比幸運抵達了孟加拉,孤身一人的他在這裡舉目無親,留在緬甸的父母不知道他平安活了下來。穿著紫色條紋Polo衫的他一臉凝重,面無笑容,眼神也很少與人接觸,說話時低頭看著地板,他幽幽說著最大的心願:「我想要我的父母,我想要和平。」
歷史的糾葛 血腥的鎮壓
羅興亞人信奉伊斯蘭教,人口約110萬,多半居住於若開邦。由於羅興亞人涉入英國殖民的歷史恩怨,緬甸政府不承認其法律地位,稱他們是從孟加拉遷入的非法移民,1982年剝奪羅興亞人的國籍與公民權,上百萬羅興亞人因此無法工作或受教育,長年過著赤貧生活,經常是以佛教徒為主的緬甸人民迫害的對象。
自1990年代開始,羅興亞人與緬甸其他族群的衝突加劇,過去5年來,多次傳出緬甸軍方暴力掃蕩羅興亞村莊,至少40萬人逃到孟加拉,但又遭到孟加拉拒絕,只能待在難民營。聯合國2月份釋出調查報告,批評緬軍刻意大規模殺害、凌虐羅興亞平民,迫使他們棄守家園,無法回到緬甸。

8月25日的衝突爆發後,至少61萬1000名羅興亞人逃到孟加拉,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OCHA)表示,若開邦的衝突導致至少3000人死亡,288個羅興亞村莊被燒毀。此外,孟加拉的4萬名羅興亞難民兒童沒有父母陪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憂心,這些難民兒童很可能遭遇人口販運、童工、剝削等命運,處境堪憂。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胡賽因(Zeid Ra’ad al-Hussein)譴責緬甸政府對羅興亞人展開「殘忍的維安行動」:「我呼籲緬甸政府停止目前殘忍的軍事行動,為所有的侵犯行為負責,徹底改變針對羅興亞人的大規模嚴重歧視……這個情況看起來就像種族清洗(ethnic cleansing)的典型範例。」 (相關報導: 翁山蘇姬首度到訪衝突地區若開邦 能否化解羅興亞人種族屠殺危機? | 更多文章 )
此外,儘管緬甸當局否認焚燒羅興亞村莊,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分析衛星照片,發現從8月25日起,若開邦北部的村莊有80處遭大火焚燒,指控緬甸軍隊有計畫地焚毀羅興亞村莊,進行種族清洗,已犯下「危害人類罪」(crimes against huma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