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家長對女兒的期待,抹煞了多少女科學家?「理工女」嘆:當初不知被多少親友唱衰

男生念理工、女生念文組是台灣社會固有的刻板印象。這些在理工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的女科學家們,認為台灣的社會與家長傳統觀念,阻礙了許多女生往理工方面學習。(圖/ Oricon News(オリコンニュース)@facebook)

電影《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敘述1960年代一個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三位非裔女性數學家,在工作中並未受到重視,卻在美國太空總署的重要任務中擔任關鍵角色,促成人類首次成功繞行地球。

她們對太空發展貢獻卓著,不但在當時美俄太空競賽中,提升美國的競爭力,同時讓女性與種族平權的議題,搬上檯面。如今,50年過去,人工智慧AI的時代即將來臨,未來將是科技主導的時代,女性在這個領域是否還是扮演關鍵少數?

鼓勵更多女性投身STEM領域

2012年,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加強STEM教育的政策(包括Science科學、Technology科技、Engineering工程和Math數學),其中一項很重要的目標,就是希望鼓勵更多女性投身相關的領域。

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一點?根據美國女童軍研究機構的統計,57%的女學生不願意考慮STEM相關的工作。非營利組織「Girls Who Code」的調查也指出,只有4%的高中女生計畫主修電腦資訊。而過去30年,在美國女生念電腦資訊科系的比率,竟然從35%降到18%。

在台灣,根據教育部統計處的數字,念資訊相關女生的比率約為18%,和美國差不多。而女生就讀的前十大科系,STEM相關的比率只有33%,男生則高達75%。今年三月,《遠見雜誌》曾經做過一份「『妳』缺席了——台灣科技競爭力隱憂大調查」,探討性別刻板印象如何反映在民眾對女性職業的期待,特別是家長對女兒的期許,究竟是成就或是扼殺了未來的女科學家,話題引發關注。

為什麼女生不選擇STEM ?

調查顯示,「女生不適合念理工」的偏見已逐漸被打破,只有16%的民眾認同這個觀念。此外,半數民眾不同意「男生的數理能力天生比女生好」,也有接近一半的民眾不認為「男性在科學領域容易比女性成功」(47%不同意,43%同意)。

然而,在家長期待兒女未來的職業中,卻出現極大的分歧。家長建議「未來選擇的學科」,建議女兒的前三志願分別是「醫護類」(33.3%)、「商業管理類」(31.5%)與「人文藝術類」(24.1%)領域。但建議兒子的前三選擇則是「機電與工程類」(46.3%)、「商業管理類」(22.2%)與「基礎科學研究類」(18.5%)。

值得注意的是,若兒子選擇理工科,75%的家長給予支持,但卻有13%有女兒的家長表示反對,會勸退孩子,輔導她轉到其他科系。此外,特別針對那些認為「女生不適合念理組/科學科系」的受訪者,進一步追問原因,前三大理由依序為「可能影響婚姻、家庭」、「擔心未來工作不好找」與「覺得女生念文法商比較好」。

在家人與社會價值觀的壓力下自我設限或放棄

去年榮獲「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的清大生命科學院副教授王慧菁分享,當年她的父母也曾一心想讓她念師範,畢業後可以當老師;她則慶幸當初遵從自己的想法,念成大生物系。後來她想要繼續深造,母親希望她找份穩定的工作,她用薪水和學歷的投資報酬率,成功說服了母親。 (相關報導: 高中生被親戚嫌棄、父母沒錢還欠債,該怎麼活下去?呂秋遠用這部作品來激勵她 更多文章

然而,王慧菁以為只有她那輩的父母才會有這種想法,沒想到直到現在,她碰到的學生家長還是有同樣的觀念,「這一群女孩,當然壓力比較大,發展容易受到限制,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