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名學術期刊與教科書出版企業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證實在中國境內屏蔽其期刊網站上的部分內容。
這是繼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中國季刊》後的第二起同類事件。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調查發現,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的兩份政治學刊合共有至少1000篇涉及敏感政治議題的論文被屏蔽,無法在中國境內搜尋與讀取。
在此之前,中國官方媒體稱,施普林格—自然集團主動聯繫中方,尋求購入一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相關著作的全球英文版權。
施普林格—自然在華發言人對BBC中文網稱,當前問題「與任何即將出版的書籍無關」。
施普林格—自然是家怎樣的出版集團?
施普林格—自然於2015年由多家學術期刊與教科書出版商合併成立,成員包括:
- 施普林格科學與商業媒體(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 ——起源於1842年開店的德國柏林施普林格書店,主要出版科學、科技與醫療書籍和學刊
- 自然出版集團(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 ——自1869年起出版國際權威學術雜誌《自然》(Nature)
- 帕爾格雷夫·麥克米蘭( Palgrave Macmillan )與麥美倫教育( Macmillan Education ) ——源於1843年蘇格蘭人麥美倫兄弟創立的英國麥美倫出版社(Macmillan Publishers),在世界各地出版大量教科書、英語字典、國際學術刊物與行業刊物
《金融時報》報道指出 ,施普林格—自然是當今全球最大的學術圖書出版商。集團擁有人是德國斯圖加特的出版世家霍爾茨布林克家族(Holtzbrinck family)與英國倫敦私募基金BC Partners。
雖然集團成員多為科學類學術出版社,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客席教授林和立博士對BBC中文網指出,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確有不少具影響力的社會科學出版物。
施普林格—自然屏蔽了哪些內容?
《金融時報》調查指出,這次受屏蔽的1000多篇文章分別來自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兩本學刊:《中國政治學刊》(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與《國際政治學》(International Politics)。
報道說,這些受影響文章內都具備一些中國政治「敏感詞」,例如「台灣」、「西藏」與「文化大革命」。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在上海的大中華區發言人張立向BBC中文網記者發來了集團的書面聲明,內容與路透等所獲得的聲明一致。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形容這是讓人「深切遺憾」的行動,但強調這是要滿足「中國的監管要求」,「符合當地分銷法律」,並稱遭屏蔽的內容只佔其全部內容的「不足1%」,但「由此確保了我們在中國的顧客能獲取施普林格—自然99%的內容」。
「這並非編輯審查,也並未影響到我們向世界其他地方所出版或開放獲取的內容……要是不採取行動,我們將真切面臨內容遭屏蔽的風險。」
林和立對BBC中文網說:「我想他們(中國當局)都核查了蠻久的,羅列了清單,說你某某人哪年哪月哪日發表的哪篇文章對中國報道不實,或是對中國不友善等。」
林和立評論說,這是中共當局「大外宣政策」的一部分。
「中國有它的撒手鐧,那就是市場……我想他們這類出版社有很龐大的計劃要去拓展中國市場,推銷一些文化產物,或者是跟中國搞文化、電影的公司合作。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太大。」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並未說明其在華業務計劃,但剛於今年初履新的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安諾傑(Arnout Jacobs) 3月份曾對官方新華社稱 ,中國已經為進一步促進科技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翻譯習近平著作」是怎麼回事?
今年6月,中共人民日報社組織編寫、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習近平講故事》一書。人民出版社副社長李春生其後對官方新華社稱,出版這本書的目的是要「進一步宣傳好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新華社9月份稱 :「據了解,《習近平講故事》出版後,國際著名出版集團施普林格立即主動聯繫人民出版社,要求購買該書全球英文版權,出版英文譯本。」
香港大學中國傳媒研究計劃其後 發文分析 ,主筆的計劃聯合總監班志遠(David Bandurski)得到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回應,證實集團已跟人民出版社簽訂合作意向書,但目前就給出出版日期等信息「言之過早」。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發言人張立在答覆BBC中文網的電郵中進一步說:「當前問題與任何即將出版的書籍均無關聯。」
班志遠對BBC中文網表示,他不會揣測這次屏蔽學術論文是否與出版習近平書籍有關,但這「非常令人不安地」說明中國國家審查早已擴展到學術界,而且是波及了全球的學術社群。
班志遠說:「這樣的行為違反了學術主義的核心所在,毫無疑問,像施普林格—自然這樣的出版商透過如此懦夫的行為削弱了自己的信譽。」
在施普林格—自然之前還有誰曾對中國大陸屏蔽內容?
就在今年8月 ,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發表過的300多篇文章遭出版社從網站上撤除,其內容涉及六四、文革、西藏和台灣等敏感議題。後來在多方抗議下, 劍橋大學出版社同意恢復被下架內容 。
而在3月份,國際剪報數據庫律商聯訊(LexisNexis)也曾應中國當局要求,將部分涉華內容與產品下架。
在此之間,美國蘋果公司於7月份從中國應用商店下架了60多個虛擬私人服務器(VPN)應用,也被批評是屈服於中國審查制度的行為。

學術界與中國研究人士都有哪些評論?
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主任沙利文博士(Dr Jonathan Sullivan)參與撰寫的一篇論文受到這次屏蔽事件波及。他對《金融時報》說:「這象徵著在西方的我們對中國外擴有多凖備不足。」
「這關乎於我們如何認知與中國的關係,還有在討好中國當局的問題上,相對於其工具利益,我們有多珍視原則。」
也有不少學者與中國研究人士在社交媒體上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