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職場前輩分享在鼎泰豐用餐時,發現隔壁桌小學生兄弟檔(沒有父母陪同)點了排骨炒飯、小籠湯包,一切就像呼吸般自然。
離開前弟弟對哥哥說:「明天吃一蘭,換你付。」
哥哥:「可是一蘭比較貴耶!」
對比小小年紀就能把高級餐館當自家廚房,前輩感嘆自己開始上班後第一次踏進鼎泰豐,才初嘗赫赫有名小籠包的滋味;而我在商務艙見識到小籠包套供不應求的盛況時,才體會到米其林一星的魔力。
因此當前輩有感而發「到現在我都覺得鼎泰豐是大餐耶!」,小ck對我來說算是名牌也不足為奇了。
出差前往新加坡前,看到了下列這篇報導:《名牌是什麼?新加坡少女TikTok分享托特包,意外引發階級論戰》,把我帶入了初入職場的回憶漩渦。
名牌包和初戀的關係
好巧,我的第一個「名牌包」,出社會第一個包,正是這個新加坡品牌。
不僅是第一次出國出差,也是接觸新加坡、認識世界的起點。
對還沒脫離實習階段、連試用期都沒開始、月薪一萬多塊的小菜菜,一兩千塊的包,薪水的20%~30%,毫無疑問是奢侈品了!
然而正是這個平價品牌,陪著我渡過最初5年的差旅時光。即使磨損、褪色、變形,還是捨不得放棄換個新的。
好像初戀,明知不合適、老為了同樣的問題爭吵、感情日漸消磨,早該放手告別,仍然選擇一次次麻痹自己。
隨著去過的地方、看過的奢侈品愈來愈多,對「真正的名牌」的認識漸漸和一般大眾同步:不是在百貨公司設櫃位的就是名牌。原來奢侈品和人類社會一樣,階級有別、還有高下之分。
不過,小ck 也許就像最初的那個他,不是最高最帥,搞不好還沒什麼錢,你還是愛他。就算之後的伴侶客觀條件再好,你還是忘不了、也不想忘記他。
就算不被看做名牌,無法躋身奢侈品之列,套句新聞女主角佐伊的話:「對你們來說,這個包包可能不是奢侈品,但對我和我的家人來說,它非常昂貴、而且意義重大。我不懂為什麼人們很難理解這件事。」
名牌是衡量購買力的工具
小ck 是不是名牌?人們願意了解每個人心中對好生活的判斷標準不完全相同嗎?為此筆戰不過是把自己認同的價值觀強迫別人接受罷了。引起我關注的,則是另一個戰場—怎麼在目前高物價、高通膨的時代生存下來?
我不會假裝對LV香奈兒愛瑪仕毫不心動。不可否認這些大牌產品作工精細,價格的確有它值得高傲的理由。
與其不惜縮衣節食得到它,不如把這些大牌當作購買力的指標:扣除日常生活的必要花費後,剩下的錢不看標價,買了它不心疼、不會產生罪惡感、不用為此煩惱下個月的帳單繳不出來,至少算是活得還不錯的證明了。
這裡提到的名牌,不光是名牌包包,包括各式高檔餐廳、五星飯店、商務頭等艙、海外旅行等等,和平日柴米油鹽不相關的物品、體驗都算。
必要開支的定義
話說回來,什麼花費算是必需品呢?
對初入職場的新鮮人來說,標準可以降低一點。能滿足食衣住行,也就是伙食、上班置裝、水電房租、交通費,就可說達標了。 (相關報導: 月入多少才可以買名牌包?內行人:除了這2種情況,你都不該買 | 更多文章 )
然而對已在社會打滾五年以上的人,多半結婚生子、準備結婚ing 、或是有固定交往對象。就連單身狗也不代表一人飽全家飽,上有退休雙親需要奉養。不管你我是以上哪種身分,收入增加,開銷隨之上升是正常現象,花得比以前多不代表浪費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