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起伏的2018年即將過去,這一年的世界並不平靜,也有許多名人永遠離我們遠去。他們曾在這個世界寫下燦爛的一頁,創造許多令世人折服的事蹟,風傳媒國際中心整理今年與世長辭的12位名人及其生命故事,帶您一窺他們不平凡的人生。
「小紅莓」女主唱桃樂絲(Dolores O'Riordan)
愛爾蘭搖滾樂團「小紅莓」女主唱陶樂絲(Dolores O'Riordan)(AP)
1971 年 9 月 6 日,桃樂絲出生在愛爾蘭南部小鎮巴利布里肯(Ballybricken)。愛爾蘭搖滾樂團「小紅莓」(The Cranberries)1989年在愛爾蘭的利麥立克(Limerick)成軍,桃樂絲次年加入,成為第二任主唱。
1992年9月29日,小紅莓與桃樂絲推出第一首單曲〈夢中人〉(Dreams),這首歌後來被中國女歌手王菲翻唱,並出現在香港導演王家衛的名作《重慶森林》中,因此在華人地區傳唱不輟。
1993年3月1日,小紅莓發行第一張專輯《Everyone Else is Doing it, So Why Can't We?》,專輯中的〈夢中人〉與〈Linger〉尤其膾炙人口,小紅莓從此大紅大紫。
今年1月15 日,驚傳桃樂絲在英國倫敦一家旅館內酒後溺斃,享年46歲。
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
1929年10 月 21 日,勒瑰恩出生在美國加州。她的寫作生涯從1960年代開始,《黑暗的左手》(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地海巫師》(A Wizard of Earthsea)等《地海》六部曲、《西岸三部曲》(The Annals of The Western Shore)等多部小說,被譯為超過40種語言,在全球銷售超過百萬本。勒瑰恩一生著有長篇小說20餘部、短篇小說集10本、詩集7本、評論集4本、童書10餘本,還將老子《道德經》譯成英文。美國知名文學評論家卜倫(Harold Bloom)曾盛讚勒瑰恩擁有「超凡的想像力與格調」,「將奇幻小說提升為當代優秀的文學名作」,並將她列為美國經典作家之列。
今年1月22日,勒瑰恩在美國奧勒岡州波特蘭巿(Portland)的家中逝世,享壽88歲。
紀梵希(Hubert de Givenchy)
1927年2月21日,紀梵希出生在法國北部的博韋(Beauvais),1952年創立同名品牌,他甫創立品牌就廣獲好評,甚至被讚譽為「20世紀最才華洋溢的服裝設計師」。
1995年紀梵希大秀結束後,68歲的他宣布退休。今年3月10日,他在睡夢中辭世,享壽91歲。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1942 年 1 月 8 日,霍金出生於英國牛津(Oxford),21歲時被診斷出罹患漸凍人症(ALS),後來全身癱瘓,但他仍孜孜不倦進行研究,並致力於科學教育。
霍金被譽為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對於黑洞與相對論(theory of relativity)的見解獨到,並以《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等科學書籍享譽國際。2017年10月,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網站公開霍金1966年的博士論文,全球科學迷爭相朝聖,還讓網站一度癱瘓。
今年3月14日,霍金在英國劍橋(Cambridge)自家逝世,享壽76歲。
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
1956 年 6 月 25 日,安東尼.波登生於美國紐約州,童年到法國度假時,萌生對食物的熱愛。波登曾就讀紐約的瓦薩學院(Vassar College),大二時輟學到餐廳工作,後來進入著名的「美國烹飪學院」(CIA)深造。
波登曾擔任紐約知名法式餐廳「中央市場」(Brasserie Les Halles)行政主廚,還能提筆寫作與主持節目,2000年以《安東尼.波登之廚房機密檔案》(Kitchen Confidential: Adventures in the Culinary Underbelly)一書嶄露頭角,2002年開始主持環遊世界各地的美食節目,包括《波登不設限》(Anthony Bourdain: No Reservations)與《波登闖異地》(Anthony Bourdain: Parts Unknown)等節目都深受各國觀眾喜愛,2013年以《波登闖異地》拿下美國廣播電視最高榮譽「皮博迪獎」(Peabody Award)。
儘管事業順遂,名滿天下,波登從不諱言自己的長年困擾,包括酗酒與吸毒。今年6月8日,波登在法國東部凱薩斯堡(Kaysersberg)錄製《波登闖異地》時,在旅館自殺身亡,享壽61歲。
奈波爾(V. S. Naipaul)
來自加勒比海島國千里達及托巴哥的英國印度裔作家奈波爾逝世(AP)
他的作品以小說與遊記居多,《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曾稱讚他為「世界作家、語言大師、眼光獨到的小說奇才」。1998年,美國藍燈書屋(Random House)與《當代文庫》(Modern Library)選出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奈波爾的小說《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A House for Mr Biswas)與《大河灣》(A Bend in the River)皆上榜。
他的作品描述根植內心深處卻被世人遺忘的殖民歷史。2001 年,奈波爾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他的作品整合具洞察力的敘事與毫不動搖的審視,讓我們不得不看見被壓抑的歷史。」
今年8月11日,奈波爾在英國倫敦家中病逝,享壽85歲。
三浦美紀
日本知名漫畫《櫻桃小丸子》作者櫻桃子本名三浦美紀,1965年出生於靜岡縣清水市。三浦美紀1984年出道,1986年8月開始以筆名「櫻桃子」在雜誌《RIBON》連載《櫻桃小丸子》,直至1996年6月,生動詼諧的筆法在日本與許多亞洲國家都大受歡迎。
《櫻桃小丸子》後來被改編成電視卡通,1990年1月起由富士電視台播放,深受動漫迷喜愛。今年8月15日,三浦美紀因乳癌過世,享年53歲。
馬侃(John McCain)
美國共和黨政壇大老馬侃(John McCain)(美聯社)
1936 年 8 月 29 日,馬侃生於巴拿馬(Panama)可可索羅(Coco Solo)的美國海軍基地。馬侃出身美國海軍名將世家,祖父約翰.席德尼.馬侃(John Sidney McCain Sr.)和父親約翰.席德尼.傑克.馬侃(John Sidney Jack McCain)都是美國海軍四星上將。
馬侃青年時期克紹箕裘,進入美國海軍學院(USNA),畢業後適逢越戰,以海軍飛行員的身分投入戰場。1967年10月,他在執行任務時被越共俘虜,飽受酷刑凌虐,但他拒絕接受提前獲釋的交換條件,遭囚禁約5年後才返回美國。1973年3月以英雄之姿返國,1982年從政,1986年當選聯邦參議員,並持續擔任聯邦參議員至去世為止。
2017年7月,馬侃被診斷出腦部罹患「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經過一年仍不敵病魔。,今年8月25日,馬侃與世長辭,享壽81歲。
史丹李(Stan Lee)
美國漫畫史傳奇人物史丹李(Stan Lee)(AP)
1922年12月28日,史丹李生於美國紐約曼哈頓(Manhattan)的東歐羅馬尼亞猶太裔移民家庭。1939年,史丹利高中畢業,進入表姊夫創辦的「及時漫畫」(Timely Comics),漫畫生涯從此展開。而「及時漫畫」正是「漫威漫畫」(Marvel Comics)的前身。
1960年代,漫威漫畫進入黃金年代,史丹李、柯比(Jack Kirby)、迪特科(Steve Ditko)等畫家聯手創造出蜘蛛人(Spider-Man)、X戰警(X-Men)、鋼鐵人(Iron Man)、雷神索爾(Thor)、黑豹(Black Panther)、蟻人(Ant-Man)等超級英雄,風靡了一個世代接一個世代的讀者。
(相關報導:
閻紀宇專欄:締造外交偉業、陷入經濟困境、樹立領袖典範──美國第41位總統老布希
|
更多文章
)
史丹李與漫威漫畫也進軍好萊塢,打造出「漫威電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影響力從美國擴張到全世界。史丹李近年常在漫威電影作「快閃」客串,《X戰警》的熱狗小販、《蜘蛛人》的校車司機、《美國隊長》的快遞員等,成為超級英雄粉絲觀影時最期待的「彩蛋」。
今年11月12日,他在加州洛杉磯一家醫院與世長辭,享壽95歲。
海倫伯格(Stephen Hillenburg)
1961 年 8 月 21 日,海倫伯格生於美國奧克拉荷馬州(Oklahoma)勞頓(Lawton),他在加州漢保德州立大學(Humboldt State University)主修海洋生物學,畢業後在加州教書,為了教學,他畫了名為「潮間帶」(The Intertidal Zone)的擬人海洋生物漫畫,為《海綿寶寶》(SpongeBob SquarePants)卡通角色的前身。
1992年海倫伯格轉換跑道,獲得加州藝術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動畫藝術碩士學位,1993年到1996年參與製作尼可國際兒童頻道節目(Nickelodeon)《洛可的摩登生活》(Rocko's Modern Life),該節目結束之後就開始創造《海綿寶寶》的「世界觀」;《海綿寶寶》自1999年播出後,很快就受到大眾喜愛,近20年來熱度未曾衰退。
2017年,當時56歲的海倫伯格宣布罹患漸凍人症,讓世界各地粉絲震驚不已。今年11月26日,海倫伯格不敵病魔過世,享年57歲。
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
1940年3月16日,貝托魯奇生於義大利北部帕爾馬(Parma)。他在1960年代踏入影壇,是義大利電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他的《巴黎最後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1972年)因露骨性愛劇情與暴力背德觀念讓此片在義大利遭禁演逾10年,卻也讓他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走紅國際影壇。
他的作品《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1987年)橫掃奧斯卡獎,一舉抱回最佳影片獎與最佳導演獎等9項大獎。2011年,貝托魯奇在坎城影展(Cannes Film Festival)獲頒終身成就獎。
今年11月26日,他因肺癌病逝羅馬的家中,享壽77歲。
老布希(George H. W. Bush)
1924 年 6 月 12 日,老布希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米爾頓(Milton)的共和黨政治世家。他在年輕時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在1942年從軍,成為美國海軍飛行員,座機曾遭日軍擊落,所幸平安生還。
1963年,老布希踏入政壇,1966年當選德州聯邦眾議員,從此展開近30年的輝煌公職生涯,先後擔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中央情報局(CIA)局長、美國副總統。
1989年至1993年,老布希擔任美國第41位總統,在任期間見證蘇聯共產帝國崩潰與冷戰落幕,並打贏第一次波灣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