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可怡(編按:作者於書中提到的案例)一樣,不考慮後果、一言不合就裸辭的大有人在,意願是美好的,無非是獲得更好的待遇,尋求自身更多可能性。
但是裸辭並不是一時爽,更不是一直裸辭一直爽,裸辭之後的問題,你不能無視。
裸辭的後果之一,你曾引以為傲的資深經歷可能完全沒用了。李可怡就是最好的例子,她重新投履歷,要面對從零開始的尷尬局面。原本那些年的工作經歷被忽略不計了。所以裸辭對想要尋求安穩環境,喜歡歲月靜好的人來說,風險太大了。
裸辭的後果之二,回爐重造,青銅和王者要重新定位。裸辭之後再入職,很高的機率會被重新安排從起點出發。由於個人優勢不那麼明顯,往往拚不過同在「起跑線」的新人,留在不上不下的位置。
裸辭的後果之三,人脈資源亟待更新。裸辭意味著職場環境變換,人脈圈當然要重新建立和發展,耗時又耗力。
裸辭向來讓人愛恨交織,愛的是那份自由,恨的是背後的風險。
其實大部分的裸辭,都不是一時意氣用事,肯定有什麼原因讓你無法繼續,或者是工作環境讓你無法忍受,或者是希望自己變得更優秀,既然已經做了選擇,就要把選擇往正確的道路上引導。
第一,裸辭不等於自由,別在自由的幻影裡迷失了方向。
我們對自由的第一個迷思是,總是夢想著有朝一日能擺脫束縛,追尋到真正的自由,但這種解決思路並不奏效。你看那個每日在海邊曬太陽的流浪漢,自由自在,自生自滅,但你未必喜歡他的一無所有。
「自由職業」,重點不在「自由」,而在「職業」,職業意味著專業感的溢出。投資大師查理.蒙格(CharlesT.Munger)說過:「成功意味著你要有耐心,又能夠在該採取行動時主動出擊。」裸辭不意味著自由和放縱,而是新的開始,別喪失目標感,好好規劃空窗期,才能為下一份工作做好準備。
第二,兼職和副業備胎轉正,別讓自己陷入財務危機。
沒有什麼能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裸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難以維持裸辭後的生活,那種坐吃山空、看著各種餘額的數字一點點減少的感覺實在太不妙了。
任性的底氣大多取決於錢,錢不是裸辭的第一大理由,但裸辭前,一定要好好查查自己的家底可以支撐空窗期多久。必要時可以發展副業或兼職,避免自己陷入財務危機。沒事多存點錢,能提升自己對抗風險的能力。手有餘糧,內心才能不慌。
第三,比起「不要什麼」,更應該想清楚「要什麼」。
很多職場人心態的真實寫照是:即便捧著的是人人羨慕的金飯碗,看到的也都是缺點。
為了逃避工作的缺點而辭職,不但極為不理智,而且還會讓你迷茫。「不要什麼」不能為你指明未來的方向,只有知道自己「要什麼」才是唯一的出路。說到底,裸辭不該是為了逃避那些「不想要」,應該是為自己的「想要」爭取更多時間。
第四,選擇下一份工作時,你有多少主動權。
讓你想離開的,是因為公司不行,還是你不行? (相關報導: 台積電薪水優渥,為什麼一堆人離職?知情人士爆內幕:錢不重要了 | 更多文章 )
面對難伺候的客戶、不公正的主管、鉤心鬥角的同事,「大不了就辭職」的想法,看起來又爽又灑脫,實際卻是將自己放入了被動、弱勢的地位,因為你在面對下一份工作時,不但無法選擇遇到什麼樣的客戶、主管和同事,還會因為過往的失敗經歷,產生更大的挫敗感。到頭來,你過得好不好、開心不開心,並不取決於自己,而只能寄希望於遇到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