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Z世代(1997-2012年出生)抱怨社群媒體毀了他們的童年、千禧世代(1981-1996年)哀嘆買不起房、嬰兒潮世代(1946-1964年)煩惱退休生活沒保障的同時,夾在這之間的X世代(1965-1980年)似乎總是被遺忘。這個曾經被視為很酷、有態度、有理念的世代,為何被《經濟學人》稱為是「最衰的一代」?
《經濟學人》8日指出,相較其他世代,全球對X世代的關注度明顯偏低,他們幾乎沒有什麼專屬的Podcast節目或迷因,而除了柯普蘭(Douglas Coupland)在1991年出版的小說《X世代:速成文化的故事》(Generation X: Tales for an Accelerated Culture)外,幾乎沒有其他著名的著作在談論他們。在英國,X世代是最不清楚自己屬於哪個世代的群體。
一項涵蓋30個國家的易普索(Ipsos)民調顯示,X世代中感到「不太快樂」或「完全不快樂」的比例高達31%,為各世代之首。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經濟學教授布朗齊福勞爾(David Blanchflower)的研究也指出,不快樂、焦慮和絕望等負面情緒在50歲左右達到頂峰,這與「人生U型曲線」理論不謀而合。X世代正處於這條人生曲線的谷底,不僅要面對中年危機帶來的健康問題和職涯瓶頸,許多人還要同時肩負養小孩和照顧年邁父母的雙重責任。
最痛苦的中年時期嬰兒潮世代也曾經歷過,但X世代為何更慘?根據《經濟學人》,在美國,X世代平均有5%的支出花在照顧18歲以下的孩子或65歲以上的父母,相較之下,嬰兒潮世代只有2%。在義大利,還住在父母家的18到34歲年輕人的比例,從20年前的61%上升到68%,而西班牙的比例甚至上升得更快;這些年輕人的父母,大多就是X世代。
X世代也是就業市場中的輸家,《經濟學人》指出,儘管經過通膨調整後,X世代的收入確實高於他們的父母,但其收入成長的速度卻是各世代中最慢的。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和聯準會(Fed)的報告顯示,在36到40歲這個人生階段,X世代的家庭實質收入只比前一個世代同期高出16%,是所有世代增幅最小的。
這或許與X世代普遍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不願像傳統上班族那樣死守企業制度有關,但不可否認的是,X世代的處境也受到時代背景影響頗深。一般人的薪資在30到40歲時成長最快,但當X世代正要往上爬時,卻遇上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整體勞動市場疲軟。像是2011年,英國30多歲人的名目薪資漲了1.1%,而義大利受到歐元危機的衝擊,漲幅也同樣低迷;加拿大在2011到2017年間,35到44歲族群的實質收入幾乎沒有成長。 (相關報導: 德國的「社會住宅」與「經濟適用住房」計畫,真能解決「無家可歸」問題嗎? | 更多文章 )
除了收入成長緩慢,X世代也積累不到什麼財富。《經濟學人》指出,1980年代嬰兒潮世代正值壯年時,全球股市蓬勃發展;如今的千禧世代也受惠於強勁的市場回報。但X世代進場的2000年代,正好是網路泡沫破裂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股市幾乎原地踏步,等於錯過致富機會。而在房地產方面,普遍認為千禧世代變成「租屋世代」,而嬰兒潮世代則一人坐擁多間房產。但根據聖路易聯邦準備銀行(St Louis branch of the Fed)的資料,其實美國房屋自有率的最大降幅是發生在嬰兒潮世代和X世代之間;X世代在30多歲到40歲初期時擁有房產的比例,跟現在的千禧世代差不多。雖然有些人不買房不是因為買不起,而是不想買,就像柯普蘭小說中說:「當有人告訴你他剛買了房,其實也等於告訴你他不酷了。」然而,更多的是現實困境:在X世代該買房的年紀,恰逢金融危機、貸款變得困難,有些人甚至因為房子被法拍只好重回租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