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面對金融危機,政府準備好怎麼救火了嗎?

台灣政府缺少處理金融危機的能力、風險測試和準備,不但對人民的日常生活製造很大的危險,而且威脅到金融業的生存和就業。(資料照,吳逸樺攝)

全世界的國家都存在著金融危機,只是發生的前後差別而己。金融危機的起因絕大多數是由政府產生的,無論是財政危機、貨幣政策、窮兵黷武或監督不周。金融危機產生是因為人民對政府失去信心,不但這個政府必定垮台,甚至國家滅亡。美國的金融危機是2008年開始,如果不是當機立斷推出8000億元的解救方案和新的監督制度的話,今天的美國也是廢土一片。歐洲的金融危機從2010年開始,到今天六年了還在繼續,也看不出來什麼時候才能解決。

台灣政府缺少處理金融危機的能力、風險測試和準備,不但對人民的日常生活製造很大的危險,而且威脅到金融業的生存和就業。因為從七月開始,美國政府要求外國銀行在美國的分行和子公司要通過美國風險測試(像壓力測試),而且它的總行也要提供風險測試的資料。目前中國有許多的大銀行,特別是中國銀行,化了許多錢訓練人員和系統升級,就是因為要保護它在美國的分行和業務。但是台灣在美國的銀行怎麼辦?是不是只有從美國撤出了呢?還有,如果這樣風險測試的要求也發生在歐洲和中國大陸,難道所有台灣的金融機構就要全部撤出歐洲和中國大陸?這是一個活生生、馬上看到,政府無能直接影響到人民生計的例子。

台灣的金融危機是多方面的,簡單講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因此台灣的金融危機一發生,會一發不可收拾。先天不足的原因是台灣的金融體制從國民政府遷台開始,所有金融機構都是公營。後來即使開放民營,主要人民的儲蓄還是掌控在政府手上。由於公營金融機構資金的使用由執政黨決定,往往被用來「配合」政府政策,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高鐵3500億元的貸款,和18%的優利存款。一旦人民對政府失去信心,馬上會銀行擠兌,處理不當的話,不但人民的儲蓄會損失慘重,還會社會大亂,因為今天的銀行不只是做存款和放款業務,人民的水、電、健保、購物、信用卡等支付全部要經過銀行。銀行一垮,人民的生活、三餐馬上有問題。

台灣在處理金融危機有二個重大的缺陷:否認有危機,和沒準備。這就像一個城市否認有火災,所以沒有消防隊、消防器材和消防演習。1995年成立的金融重建基金不但現在全部賠光,後來為了出售中華銀行,中央存保公司還要去融資400億元,才有足夠的資金付給滙豐銀行。目前是金管會怕銀行,不是銀行怕金管會。執政黨就怕金融風暴會影響到選舉,即使己經接管了4家保險公司,沒看到金管會去整頓保險公司,或是公布不安全保險公司的名單。過去幾年也有傳聞有一些銀行有財務和周轉困難,也沒看到金管會公布哪些銀行在監控名單上。

台灣在處理金融危機的消防隊是誰?金管會是一個寫公文、貼公告的衙門,既沒有錢也沒有人。中央存保公司也是沒有錢、沒有人,更不能接管和經營銀行。中央銀行有錢,但不是消防隊,更談不到出面處理金融危機,解決銀行擠兌和急救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 (相關報導: 風評:這波不景氣可能比金融海嘯還嚴重 更多文章

美國金融危機發生後,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FRB)被國會強力指責。FRB承認它有疏職,但是它也指出國會並沒有充份授權。因此美國國會才在2010年通過華爾街重整法案(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目前是全球處理金融危機的範本。不但FDIC(存保公司)增資和扛起整頓和接管中、小銀行的責任,更把大形金控、保險和銀行,(所謂的重大系統機構 「systemically important」)交給FRB管理。為了使FRB有足夠資金,還把它的資產擴大到三兆美元。美國政府並要求這些大型金融機構每年要通過壓力測驗,並要有遺囑(Living Will)來表明如果一但有困難,如何處理後事。這樣的做法就是要確保這些大型金融機構的問題不會全民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