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經濟改革和提高人民所得的前提是需要有知識、有技術的人才。引進外國人才是本末倒置的作法,反而暴露出台灣教育的失敗。再者,外國人才為什麼要來台灣?全世界一流人才的第一志願是去美國、歐洲等高報酬、生活水準高的國家,台灣應該做的是培養台灣人才,提高人民的收入,改善生活環境和品質,國家富強、經濟成長後,自然可以吸引外國人才。
今天台灣高等教育的失敗是多方面的:
- 教育制度封建化
- 教育不公平
- 教育結果不能用
台灣高等教育的失敗
教育是學習,學習的目地是使用。在今天的時代,小學、初中和高中都是準備教育,大學和專科教育是準備入社會工作的教育,因此大專教育的結果是「要用」。過去的封建制度下,讀書是去考試做官的,不是「用」來找工作賺錢的。如果大專學生受教育的結果是要「用」的話,那對大專教育的經費的分配應該以大學畢業生有多少能「用」來決定。怎麼決定大學畢業生有多少能「用」呢?那就是要看年輕人就業的結果了:畢業生就業百分比多少、收入多少、有多少工作是和本科有關等等的分析。換句話說,大學教育的經費的分配應該以市場導向。
可是今天台灣的大學的發展和經費的分配是封建化的。第一,教育經費的分配是教育部決定,不需要了解市場需求。第二,教育經費主要是給公立大學,培養少數的「頂尖」人才(elite class)。絕大多數的年輕人上不了公立大學,只能望洋興嘆。今天花在台大學生的經費是東海大學的三倍半,那樣的分配對納稅人是不公平的。老實說,今天配合市場需求而產生新的教學主要的來源是私立大學。原因很簡單:生存。公立大學靠政府拿錢,私立大學必須畢業生要能就業,才能找到學生。
叧外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些公立大學的經費和運用的話,就會發現許多錢不是用在「教」大學生,而是投入在研究、設備、人事和房屋上。今天的大學教授「教」大學生的時間少,用在研究、研究所教學和外務的時間多。教授做研究和教研究所是好事,不過要和大學分開。也就是說大學部和研究院應該各自獨立,各有各的預算和師資。大學部的任務是教大學生,畢業後就業研究院做研究和培養研究人員。
前面提到台灣要經濟改革和發展的話,第一件事要培養有知識、有技術的人才。這裡很重要的一環是進修或轉行再教育。今天許多人因為在科技或市場需求改變下失業的,這個時候非常需要「再教育」,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往往新的技術不是能夠在三個月的補習班能學到的。以軟体程式設計師來說,大概最少需要二年時間才能學到一些基本的技術。所以政府為了要台灣經濟改革和發展,必需在大專學校提供免費的進修或再教育的機會。
教育制度的重建
因此要解決前面說得台灣高等教育的問題,以下是我的方案:
1.成立高等教育基金,徵收消費稅(或所得稅),專門做為高等教育經費(大專教育)和再教育的學費的支出。
2.在全國高等教育基金下成立一個機構:
- 高等教育(大學、專科、進修)機構的評估和學生程度測驗。
由於高等教育機構的任務是學以致用,因此評估的根據是要看質(內容、師資、學生上課的出習率、學生對老師和學校的評論、企業界對畢業生的評論等)和量(畢業生就業百分比多少、收入多少、有多少工作是和本科有關等等)的分析。另外要針對學生程度做測驗來判斷教學的成效。
- 資訊中心:教育機構教學內容、評估和績效追蹤的資訊揭露。教育從業人員資訊和就業中心。
3.高等教育基金根據對每一個機構的評估來決定是否來支付學生的學費。而教育部則是負責對高等教育機構(大學、專科、進修)行政的管理。因此前者像大學的教授會,後者像大學的行政部門。
4.高等教育基金支付學費的金額是以教學的成本(師資、設備、場地和行政支援)為標準。這些資料從目前公、私立大學的預算和支出可以分析出來的,特別是參考私立大學的財務成本。
至於研究經費,應該另外獨立一個國家研究基金,由國科會負責,分配經費給所有大學研究所、中研院、工科院、中科院等等。
結論
因此教育的改革是要負責化(accountability)、普及化(No child left behind)及成果導向(Result Oriented)。在這種的制度下,沒有公立和私立、大學和專科、正規和進修班的差別。仼何高等教育機構只要提供的課程能夠達到高等教育的認可,有學生願意來上學,上學後有機會做事和發展,都是政府鼓勵的目的。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從香港高等教育世界大學的排名,看台灣高教問題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金融博士,曾任教美國大學及任職金融機構、新創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