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國家立陶宛近來與中國交惡、並與台灣往來密切。今年5月,立陶宛外長宣布退出中國-中東歐國家的「17+1」合作機制,6月宣布捐贈台灣2萬劑新冠疫苗,7月台灣更破天荒在立陶宛開設「台灣代表處」。北京當局對此多次抗議,10日更決定召回駐立陶宛大使,要求立陶宛召回駐中國大使。中國外交部聲稱,立陶宛政府不顧「不顧中方反覆交涉、曉以利害」,允許台灣當局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違背雙方建交公報精神,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
對於中國的強烈反應,立陶宛外交部回應表示「感到遺憾」,但強調:「我方雖然尊重一個中國政策,但(立陶宛)決心要與台灣發展彼此互惠的關係,與歐盟以及世界許多國家立場一致。」至於是否召回駐中國大使,立陶宛外交部並未進一步說明。
立陶宛是「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人口不到300萬,但最近秀了一波漂亮的「疫苗外交」,除了台灣受惠,也對烏克蘭、摩爾多瓦、喬治亞與多個太平洋島國捐贈疫苗。我國外交部長吳釗燮7月20日更宣布,將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這是第一個在中國邦交國成立的「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立陶宛也正在修法,準備下半年在台灣成立駐台經貿代表處。

吳釗燮宣布駐立陶宛代表處之後,美國國務院東亞局立刻在推特表示讚賞,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則表示堅決反對,並且譴責美國的「錯誤言行」,要求美國在台灣問題上謹言慎行,停止助台拓展國際空間。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長阿多梅納斯(Mantas Adomnas)8月7日更表示將在國際義務範圍內「運用一切方法幫助台灣」,而且希望他國跟進支持台灣、不用害怕。中國外交部8月10日終於決定召回駐立陶宛大使,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國外交部在聲明中表示:「一個中國原則是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和國際社會普遍共識,是中國同其他國家發展雙邊關係的政治基礎。中國政府和人民實現祖國統一的決心不可動搖,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紅線不容觸碰。我們敦促立方立即糾正錯誤決定,採取切實措施,消除惡劣影響,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北京同時也正告台灣:「台獨是死路一條,圖謀在國際上搞分裂活動絕對不會得逞」。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宣稱,2021年是中國與立陶宛建交30週年,但立陶宛近年來卻甘願充當「反華炮灰」,一次又一次挑戰中國核心利益。專家分析認為,立陶宛試圖通過對華強硬來吸引美國的注意力;中俄關係的拉近,也促使一直視俄羅斯為國家安全最大威脅的立陶宛作出「近乎偏執的選擇」。俄羅斯《觀點報》稱,立陶宛原本向北京自薦,希望擔任「一帶一路」中轉國,2019年初卻突然「變臉」。 (相關報導: 援贈疫苗明早抵達!立陶宛經濟部長曾訪台 所屬政黨支持承認台灣為國家 | 更多文章 )
立國安全部門發布安全威脅報告,首次提出「中國的間諜活動」成為立陶宛的國家安全威脅。同年7月,立陶宛總統瑙塞達上任後即稱,中國在克萊佩達建設深水港的投資可能損害該國的國家安全。《環時》指出,中國雖然在2020年對立陶宛提供口罩等人道援助,奈何立方根本不領情。2020年10月,偏保守的祖國聯盟-基督教民主黨人黨贏得國會選舉,並與自由運動和自由黨組成執政聯盟,放話「反對任何侵犯人權與民主自由的行為,並將捍衛從白俄羅斯到台灣,全球各地爭取自由的人士」,此後與中國更是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