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改革》中國經濟「去產能,調結構」 已去化鋼鐵1億、煤炭4億噸

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表示,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過剩產能,通過市場化與法治化「去產能」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自中共十九大新聞中心)

中國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大力建構國家基礎建設及因應國際金融危機,加大各方面產能,致今日的中國經濟出現多面向的產能過剩的缺乏效率問題,經濟結構問題嚴峻,因此,由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帶頭,為中國經濟「去產能、調結構」。發改委21日公布,中國至今已去化質量不佳的鋼鐵1億噸,與煤炭4億噸,同時保持年創造1300萬的就業機會,與年均1300萬人口脫離貧困,今年已確定GDP增長可保6.5%。

在習近平的十九大政治報告中,提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去產能」,「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寧吉喆:中國確實存在過剩產能,通過市場化與法治化「去產能」

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表示,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過剩產能,通過市場化與法治化「去產能」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去產能」方面,鋼鐵業已經淘汰了1億多噸的落後產能,特別是地條鋼(品質普遍差的鋼條,是政府減縮重點),要防止落後的死灰復燃,鋼鐵的供需也要相配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加強技術創新與進步,介面重組。中國的鋼鐵產量雖大,但每年還要進口千萬噸鋼,煉鋼的環保水平雖已經達世界水準,但還是要再繼續加快改革創新。

重慶近1年半 累計去除鋼鐵產能800多萬噸、煤炭2000多萬噸

而根據中國重點直轄市重慶的報告也顯示,在近期一年半的時間裡,重慶市也累計去除鋼鐵產能800多萬噸、煤炭2000多萬噸,房地產去化週期降到合理區間,往減少無效供給方向前進。

發改委黨組書記及主任何立峰表示,在煤炭方面的去產能,全國已達4億噸,中國經濟發展仍存在許多的不平衡,包括發展質量與效益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有待提升、生態環境仍任重道遠,問題問題在不同時段與階段,要認真發現新的表現形勢與深層的原因,開展應對之策及解決方案。

中國國家發改委黨組書記與主任何立峰。(取自中共十九大新聞中心)
發改委黨組書記及主任何立峰表示,中國經濟發展仍存在許多的不平衡,包括發展質量與效益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有待提升、生態環境仍任重道遠。(取自中共十九大新聞中心)

發改委也表示,在「去產能,調結構」的同時,中國同時保持年創造1300萬個就業機會,與年均1300萬人口脫離貧困,今年已確定GDP增長可保6.5%。

張勇:過去投資高速經濟增長,今後進入中高速增長

在「調結構」方面,中國近期出現投資增速疲軟,民間投資意願回落的情況,發改委副主任張勇表示,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近期,中國房地產平穩增長,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強,民間與製造業投資則有所回落,他解釋,國家經過三十多年大規模建設後,基礎設施及產業物質基礎裝備有大幅度的改善,過去的投資高速讓經濟增長,今後會相對進入中高速增長。

他進一步表示,中國的民營經濟發揮重要作用,民間投資佔總投資比60%以上,提供80%的就業,及50%的稅收,民間投資確實有放緩問題,分析民間投資集中在製造業與房地產業,這兩個產業現在是比較弱的,製造業面臨轉型,房地產則涉及去產能及土地的供應問題,放緩都有其客觀因素存在。「總體來看,民間投資還是處於平穩的增長態勢」。 (相關報導: 中共十九大》黨章寫入「新思想」中共內部有共識嗎? 更多文章

他坦言,政府投資的有效與精準都不夠,民間投資存在障礙,像是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夥伴關係)的便利化,還有體制改革的問題,都要再加力度,而總書記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所說的,「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就是要發揮投資對優化結構的關鍵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