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出生高雄的台灣黨代表 盧麗安:從排斥政治到監督共黨14年才入黨

中共十九大召開,上海市台聯會長盧麗安呼籲台灣年輕人,「給自己機會,來認識這塊土地及上面的人」。(王彥喬攝)

特派記者王彥喬/北京報導

中共十九大開幕後,在10位台灣省黨代表中,第一次出了一位台灣「土生土長」的代表盧麗安,在台灣引發議論。盧麗安20日晚間接受媒體訪問,談起她從排斥政治,到開始監督共產黨,到加入共產黨的心路過程,以及對黨何以認同。她呼籲台灣年輕人,「給自己機會,來認識這塊土地及上面的人」,不要固執於偏狹的「地域主義」與「民粹主義」,因為最終還是要考慮個體在哪裡發展。

在復旦大學教書 常給共產黨提意見

談到當時入黨的決定與過程,盧麗安表示,在高雄出生長大後,1997年回到大陸在上海復旦大學教書,至今有20年了,起初因為成長背景的時代烙印,刻意遠離政治,以「群眾」的身分屬性教書,後透過大陸匯聚意見的管道,擔任市政協委員,對上海的建設發展給共產黨提出政策意見,達7年。

此後,又加入校園中的「無黨派知識份子」高校群體7年,考核監督共產黨,發現共黨表現不僅及格,且在綜合國力上的表現很不俗,不僅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也不避諱黨內的改革問題,是個有魄力的黨,堅定信念,心繫人民,與時俱進,「我還沒有遇過一個政黨檢視自己的立黨精神」,因此,決定入黨,才能更好地推動兩岸的和平發展。

想跟台灣年輕人說:擺脫成見,試著以誠對待大陸同胞

面對台灣年輕人對中國大陸的反彈,她想跟台灣年輕人說,第一,擺脫成見,試著以誠對待大陸同胞;第二,常來常往多溝通,放開成見,要了解大陸,「要給自己機會,來認識這塊土地及上面的人」,她認為,台灣年輕人不要固執於偏狹的「地域主義」與「民粹主義」,因為最終還是要考慮個體在哪裡發展,來回饋社會親人,把正能量回饋出來,他認為,可以先透過大學內的夏令營或到大陸實習的機會,認識大陸。

她認為,台灣年輕人可能覺得「我這麼瘦,大陸這麼大」,心理有矛盾糾結,若退一步想,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加入,就跟著一起起來,她陳述自己的赴陸經驗,20年前剛到大陸任教時,工資很少,打一通電話回家,就會花掉1/20的月工資,「但我乘上了這班高鐵,經濟飛速,銀行裡的錢上來了,分到紅利了」。

談到台灣年輕人到大陸發展的心理準備,她呼籲,「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不要以為大陸錢很好賺,要勤勞、吃得起苦、要奮鬥的,不要以為一定會成功,也會要付出學費的」,他強調,要做好功課,知道在地的風土人文,放低姿態,不要以高高在上的角度批評大陸不一樣的地方,不卑不亢,以誠相待,觀察各自的同異,「求同存異」或「求同去異」都是可以在良性交往下慢慢討論。

台灣與大陸不該陷入「二選一」

她認為,台灣與大陸不該陷入「二選一」,高雄人可以在台北與高雄找工作,兩岸共屬一個中國,台灣年輕人也可以在兩岸找工作,很多在大陸做得好的人,也回台捐資、助學、做慈善,都是在反饋給台灣。 (相關報導: 中共十九大》「大家都能來分享受益,為什麼咱們不來?」台灣代表團長蘇輝:聽習近平報告熱血沸騰 更多文章

外界關心盧麗安加入共產黨後,身在台灣親友的感受,盧麗安說,家人告訴她,只要做的事情對國家、社會、民族有幫助都支持,她說,「這就是中國純樸善良的父母」。對於台灣政府方面是否對她施壓?她表示,台灣是文明進步的,不希望因此有困擾,如不讓她回台灣探親等。

十九大,上海市台聯會長盧麗安(王彥喬攝)
盧麗安說,家人告訴她,只要做的事情對國家、社會、民族有幫助都支持。(王彥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