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拚經濟顧民生─重振疫後經濟,擴展新經濟產業,創建民生經濟

筆者認為,在台灣面對內需產業與全球經濟衰退、投資銳減時,政府除了要加強照顧弱勢階層、重振經濟,並擴展新經濟產業,也應創建庶民經濟與年輕人就業市場。(資料照,Maria Teneva@Unsplash)

面對疫後國內中小微型企業倒閉、全球通貨膨脹、升息不斷、俄烏戰爭再起、中國經濟不振、全球消費力大減與製造業減產等全球經濟衰退的險峻情勢,由於美國、中國、歐州等國的需求明顯下滑,台灣出口成長將趨緩,廠商投資轉為保守。

在台灣面對內需產業與全球經濟衰退、投資銳減時,政府除了要加強照顧弱勢階層、重振經濟,並擴展新經濟產業,也應創建庶民經濟與年輕人就業市場。內閣改組後,小英與陳院長必須以經營公司的方式,嚴格要求各部會每月繳出民生經濟、農漁業、觀光、內政等政務改善的具體成績,並適時向人民報告,讓民眾有感;同時所有部會需即時駁斥媒體及社群網站的不實資訊與斷章取義的抹黑報導,以扭轉民眾對蔡政府的錯誤印象,而有利2024的選情。有關方案建議如後:

一、疫後的經濟重振

(一)政府要彙整因疫情受害的餐飲、旅遊、藝品、食品、服務、服裝、交通、建築、勞工、農漁民等中小微型企業與各行各業,分門別類地根據實際受害情況,以失業救濟金的發放、產業的資金補助與扶助輔導等更實際有效的方法,加強救濟與輔導全台各地的失業者與百工百業,給予技職訓練與相關的產業教育,再投入市場,以提振疫後經濟。

(二)全力推動林右昌部長建構多元的居住供給政策,讓買房、租房、投資、自住、有錢人、中產階級、弱勢等不同需求與階層都有相對應的居住政策,打造一個可以永續發展的社會。

(三)加強社會邊緣人技職訓練,以提升庶民經濟,減少城鄉、世代與階級差距。

20230202-內政部長林右昌2日舉行部務會報後記者會。(柯承惠攝)
內政部長林右昌建構多元的居住供給政策,讓買房、租房、投資、自住、有錢人、中產階級、弱勢等不同需求與階層都有相對應的居住政策。(資料照,柯承惠攝)

二、打造疫後新經濟產業

(一)疫後醫藥、健康、人工智能將成為未來市場成長性最好的科學抗疫供應鏈網絡,國際將更加重視增強人體自身免疫力,更重視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的應用等全方位的國際合作。在後疫情時代全球政經結構改變的時候,正是台灣重整經濟結構、不再仰賴兩岸經貿,致力產業轉型,推動資通、5G數位及生物醫藥科技與綠能等產業,並加強跟美國新創產業合作,帶動台灣經濟轉型與提升,打造新經濟產業,再造新的全球產業供應鏈的好時機。

(二)最近中國疫情失控、災情嚴峻,嚴重衝擊產業發展,頗多台商與外商從中國大陸撤走。對此,政府要加強建構台商與外商設廠單一申請窗口及完整的投資生產鏈,改善投資環境,確保沒有五缺。南科園區擴建計劃的推動就是很好的案例,未來園區將引進半導體、智慧機械、智慧生醫、通訊及電腦周邊、研發創新中心等產業,建構南台灣高科技產業廊帶,引領南部地區整體產業發展,達到產業與地方共榮共生及接軌國際的目標。

三、仿效美國麻省理工及史丹佛大學等的作法,促使企業界跟大學密切合作,建立大學生創業與就業機制,創造年輕人就業機會。

(一)獎助媒合新創產業與各大學密切合作,建構相互提供資料與人才學習之平台,提供學生研發與實務操作之機會,從事跟市場開發有關的專題研究,導引學生對市場深入了解的實務觀念,俾學生與學校能配合策略產業發展,激發創新潛能並配合課本理論,學到最新技術與知能,而有助於未來進入該產業領域發展。 (相關報導: IMF展望:2023年世界經濟不會衰退 發達國家被預測負成長的是它 更多文章

(二)配合外資來台及台商返台投資,協助全台各地建立可媒合民眾尤其是年輕人,運用該新創產業創業或工作的機制,以及規劃週遭生活與就業環境,俾全國新創科技園區可隨著產業發展,創造就業與創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