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創新的秘密,原來是持續地「忘記過去」?看這些人如何透過不斷歸零,找到更好的自己

成功創新的秘密,原來是持續地「清空頭腦」?適時讓頭腦歸零,放下不必要的過去,找到更好的自己!(圖/SNCR_GROUP@pixabay)

「記住」似乎是學習的必要條件之一,但現在專家告訴我們除了要把事情記住之外,必要的時候還需將它們忘掉,否則腦袋就會像裝滿水的杯子一樣,再也裝不下新東西。這不僅會影響日常作息,也會影響工作、妨礙創業。

創新點:忘得愈多愈徹底,才能學得愈快愈成功!

學習的心態要像空杯,才能裝入新的知識

這時代進步得太快,每天都有新資訊出現,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恨不得頭腦有像電腦一樣的記憶體,可以記住每一件事情。因此速讀、速記的技巧滿天飛,都是想讓人過目不忘,快速學習。但想持續學習,「牢記」其實只對了一半,在精熟之後,還可能必須再將它忘掉,否則「食古不化」會成為學習新事物的阻力。

禪宗有個「空杯」的故事,大意是說有位佛學造詣很深的學者向日本的南隱禪師問禪,學者喋喋不休,一直講述自己對禪的想法及看法,而南隱則是默默無語,向學者的杯子倒水,直到水滿出杯子了仍不停止。學者不解地問:「大師,杯子已經滿了,為什麼還要往裡倒?」南隱說:「是啊,既然已經滿了,幹嘛還往裡倒呢?」意思是指這位學者就像那只杯子一樣,裡面裝滿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如果不先把杯子空掉,又如何聽得進去南隱對他說的禪?

所以「空杯」心態並非否定過去,而是說明裝滿水的杯子很難接納新事物,因此必須先將輝煌的過去從心態上做個了結,然後以謙虛及求知的態度融入新的環境,看待新的工作。

定期檢視日常的行事曆,不適用的就調整或刪除

因此學習新事物前,必須先學會忘記 (Learn to Unlearn)。而第一步,就是定期檢視日常的行事曆。對於已經不符所需,或是不想持續的事情應調整内容,或斷然停止,才能抽出更多的時間學習新事物。

例如澳洲 Atlassian 軟體公司的研發主管 Dom Price,每季會檢視行事曆上的事情有哪些是流於形式的,哪些是他想繼續的。他發現每個禮拜固定與朋友做腦力激盪的聚會一開始成效很好,但現在則逐漸流於形式,功效已大不如前。於是與朋友討論後,他們先暫停了這項活動,等過段時間後覺得還是有存在的必要,便將時間由原來的一小時縮短為半小時,地點由室內改為戶外,每次挑一個主題邊走邊討論。於是這項例行活動又有了新的價值,而 Price 也找出更多時間可以學習其他技能。

Price 每季也會檢視他需要參與的固定會議,確保他還有必要出席,或是有比他更適合參與會議的人選。如果覺得他仍有必要繼續固定出席,則會請主辦單位重新發一份開會邀請給他,讓雙方都可以定期檢視這些例行會議的必要性。

(圖/創新拿鐵 提供)
定期檢視日常的行事曆,調整生活步調,抽出更多的時間學習新事物。(圖/創新拿鐵 提供)

換工作時心態也要歸零,才能成功開啓生涯轉折

除了檢討日常的行事曆外,如果換了新工作,心態上也要先放空歸零,不能到了新單位後還把「我們以前都是如何如何」掛在嘴上,才能坦然接受現況,並從頭開始學習新的技能。 (相關報導: 想在職場上成功,專業知識只佔20%?卡內基執行長黑立言:另外8成關鍵在這裡... 更多文章

劍橋大學學者 Navi Radjou 年輕時是加拿大 IBM 的資訊工程師,他工作了幾年後覺得應該可以獨當一面了,於是前往泰國成為政府機構的資訊顧問。他原本以為會是以專家的身分協助當地政府改善他們的資訊系統,結果等他要申請機構內的個人 Email 地址,他們回答:「什麼是Email?」時,他才發覺無法以慣用的模式做事,必須收起專家心態,以最淺顯的語言與同事溝通,並學習如何在最原始的環境,用最有限的資源,幫他們建立資訊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