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加泰隆尼亞看「港獨」香港學者:年輕世代不覺得自己是中國人

(德國之聲)

10月1日,數千香港民眾上街示威,有人還打出了「港獨」旗號;同一天,加泰隆尼亞在西班牙中央政府的強力阻攔下依然舉行了獨立公投。「港獨」和「加泰獨」有著哪些異同點?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鄭宇碩就此接受了德國之聲的專訪。

德國之聲:101日中國國慶日當天,數千名香港民眾上街示威,支持民主、反抗威權,遊行隊伍中也出現了「香港獨立」的標語。我們注意到,近年來,「港獨」的聲音,尤其在香港年輕人中間有逐漸增強的趨勢。您認為這是什麼原因?

鄭宇碩:所謂的「港獨」問題,必須要分兩個方面來理解。一些年輕人組成了比較激進的政治團體,不過他們的活動現在正處於低潮期,他們自己也明白現在推動港獨沒有市場,絕大多數香港人都不支持港獨;而且,這些「港獨」團體,至今也沒有拿出遠景論述,完全沒有時間表、路線圖之類的行動計劃。另一方面,「港獨」訴求的出現,也反映了年輕一代對現狀、尤其是香港與中央關係的強烈不滿;在民族認同層面上,他們覺得自己並不是中國人,認為與大陸的關係越疏離越好,反抗情緒愈發強烈。

德國之聲:哪些因素造成了這一局面?

鄭宇碩:主要是因為2014年「佔中運動」之後,特區政府在北京壓力之下不斷地秋後算帳。不少學運領袖、基層政治團體都受到了打壓,許多活躍人物還受到了起訴、近期還有人因此被送進監獄。這種高壓形勢就造成了一些年輕人的港獨情緒高漲。

德國之聲:1997年至今,我們注意到香港公眾對北京方面的不滿情緒是不斷加強的。這是否說明北京方面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加?

鄭宇碩:如果關注香港的民意調查,就會發現從1997年至大約2008年前後,香港人對在中華民族的認同、對北京中央政府的信任,其實是在不斷提升的。但是該趨勢後來出現了逆轉,最近幾年逆轉趨勢尤其明顯。現在流傳的一個笑話說,「港獨之父」其實就是前任香港特首梁振英:自他2012年上任起,就用高壓手段打壓香港的民主運動、激發2014年的「佔中運動」。而越是打壓、越是不讓港人搞民主,年輕人的不滿情緒以至港獨情緒就越發高漲。

德國之聲:101日,在香港的街頭示威中出現了「港獨」訴求。而在西班牙經濟最發達的加泰隆尼亞大區,也在同一天舉行了獨立公投。而且,這場公投也是在馬德里中央政府的強力阻止之下進行的。和香港的情況有幾分相似:早先的民調顯示,大部分當地民眾反對獨立、支持留在西班牙內;但是隨著中央政府頻頻採取禁止、捕人、沒收、封鎖等高壓政策,民意出現了逆轉的趨勢。這是否也印證了您剛才所提的觀點:中央政府越是打壓、地方獨立意識就越強? (相關報導: 「你的國慶,我的國殤」鏡頭下的香港國慶日常 更多文章

鄭宇碩:加泰隆尼亞和香港的情況還是有所不同的。加泰隆尼亞和西班牙其他地區存在著明顯的歷史、文化區別。早在中世紀,西班牙是靠貴族聯姻的方式,才讓原先爭鬥不斷的各邦統一起來,但是地域矛盾至今依然存在。可以說,西班牙的民族認同始終不完整。70年代獨裁者佛朗哥去世後,加泰隆尼亞已經有過非常強烈的分離傾向,幸虧當時的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出面調停,才讓西班牙免於分裂。但是西班牙民主化至今,加泰隆尼亞與西班牙的矛盾也沒有得到妥善處理;固然,高度自治權利讓矛盾暫時降溫,但是富庶的加泰隆尼亞人依然覺得向中央繳稅太多、獲利太少。近年來,蘇格蘭等地的公投,更是推動了加泰隆尼亞的獨立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