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經過了將近1個月,大學指考在28日登場,高中的暑期輔導也陸續開始,對即將升上高三的學生來說,不到半年就要上陣考大學,特殊的是,這群考生也是首屆適用108課綱的學生,首屆意味著毫無前例,甚至連明年到底要怎麼考試如今都還未底定,政策面對鋪天蓋地的滾動式修正,再遇上世紀疫情攪局,高中端便感嘆,多重不確定性下,學生的焦慮也是排山倒海。
在我國,高中生畢業後進入大學,已經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目前大學主要升學管道,是學生在高三寒假時考學測、下學期以此成績進行個人申請,假若沒能錄取理想校系,便得接著在暑假參加指考,並以指考成績進行分發。
目前大學主要升學管道,是學生在高三寒假時考學測、下學期以此成績進行個人申請,假若沒能錄取理想校系,便得接著在暑假參加指考,並以指考成績進行分發。示意圖。(資料照,顏麟宇攝)
隨著108課綱實施已過2年,首屆新課綱學生,明年即將踏上大考戰場。新課綱需要新考法,但出乎意料的是,除了指考確定改名分科測驗以外,這2大考試明年要考什麼?怎麼計算分數?竟然到了7月都還沒有明確定論。
7月中,教育部依然邀集家長、教育團體召開座談會,討論明年分科測驗要考什麼科目、成績如何計算,同時,包含台灣大學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理學院院長吳俊傑等大學教授,也不斷投書媒體,呼籲明年考招「回頭是岸」。
台灣大學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等教授不斷投書媒體,呼籲明年考招「回頭是岸」。(資料照,陳品佑攝)
首屆新課綱學生:決策的是家長、老師、學校跟教育專家,學生沒參與
對於首屆新課綱學生來說,爭議與混亂早就是不得不接受的日常。就讀高雄中正高中的洪羽臻便直言,「做決策的都是家長、老師、學校跟教育專家,學生沒有參與,但真正在焦慮、實際參與考試的都是我們,這很不公平。」
意在破除升學主義、讓學生「適性揚才」的新課綱與考招,又是為何走到這一步?
為了紓解過度的升學壓力,教育部在2014年發布《12年國教課程總綱》,預計於2018年施行、預定2021年將實施新型學測,以及取代現行指考的分科測驗,同時確立「先考後招」原則,學生進行完考試後,再選擇參與個人申請、考試分發等入學管道,並規劃採用「學習歷程檔案」做為個人申請的參考資料,也同步規劃減少採計考科。(註:後來遭遇反課綱抗議、政權輪替以及課綱審議等事件,延遲1年至2019年才正式上路,故稱108課綱。)
方向確立後,考試、招生細節如何運作,則由15所大學共同組成的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擬定。招聯會自1997年成立以來,過去18年間皆由台大主導,但隨著前台大校長楊泮池因學術倫理爭議離開校長職位,2015年起便由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擔任召集人,「先考後招」也出現轉向,調整回「考試、招生、考試、招生」順序,於寒假舉行學測後,再進行個人申請,之後則在暑假舉行分科測驗、分發入學。
清大副校長戴念華:考招制度不是專為台大設計
不過隔年1月,台大立刻在校務會議上以過半票數通過提案,反對招聯會方案,對此,招聯會執行秘書、清大副校長戴念華則強調,招聯會是各校合議制,台大應有雅量接受會議共識,「考招制度不是專為台大設計。」
招聯會執行秘書、清大副校長戴念華指出,招聯會是各校合議制,台大應有雅量接受會議共識。(資料照,陳明仁攝)
台大、清大雙方在檯面上屢屢交鋒,也讓這場新課綱、考招制度的爭論,被外界貼上台清之爭的標籤,一名清大教授便私下指出,「過去看得很清楚,就是台大、清大對著幹」,該教授也表示,自己除了在清大任教,同時也是台大校友,看著雙方不斷開戰,心裡也是感嘆,「最可憐的還是學生,希望選出真正讓學生適性發展的方式。」
考招制度引發的爭議並未就此停歇,反倒隨著108課綱上路,在各環節不斷點燃戰火。
比如為了分階段接軌111考招制度,從2019年起,大學用於篩選申請者的學測成績,最多僅能從5個科目裡選4科採計,當年也發生各校系在減少比較科目後,通過第1階段篩選考生爆量的情況,尤其集中在頂尖大學熱門科系,如清大電機乙組原預計招收40人,第1階段竟有506人通過開選,最終備取人數高達392人,交通大學電機系同年備取名單也達328人。
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清大趁機上下其手搶學生
「這是清大趁機上下其手搶學生。」細數這些年來的爭議,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批評,當時清大1階篩選人數爆棚,而面試時間又與台大撞期,學生如果對台大電機沒有足夠把握,加上指考名額越來越少的情況下,就會退而求其次去選清大,也造成學生高分低就的情況。
過去曾發生各校系在減少比較科目後,通過第1階段篩選考生爆量的情況。示意圖,非本新聞當事人。(資料照,顏麟宇攝)
如今隨111大考腳步逼近,戰場則換成分科測驗採用級分制、不考國英數乙,其中在級分制部分,儘管當年招聯會已決議採用,不過包含國教行動聯盟、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等教育團體,近來也陸續發出反對聲浪。
張耀文反問,「當年是哪些人、在什麼場合充分討論要採用級分制?」他強調,當年招聯會會議上,最大爭議是在討論考、招的順序,「當時哪來機會討論45級分?」
張耀文批評,級分制度下,可能差1、2分就差1個級距,原始分數較高的學生,總級分反而可能因此較低,如此造成分數模糊化,這也是清大的盤算,可以趁機搶到學生,尤其頂大熱門校系採用級分制的話,分科測驗也可能重演超篩情況,屆時恐怕會讓校系增額錄取更多學生。
招聯會:使用級分制度是希望「科科等值」
但對於使用級分制度,招聯會則表示,是為了讓跨科目的成績能公平比較。戴念華解釋,重點是希望「科科等值」,就如公民考80分跟數學考80分的難易度不同,但如果使用原始分數來計算,反而會變成分分等值。
戴念華也指出,招聯會依據107到109年3個年度的指考考生成績、選填志願為基底進行模擬,各年度發生增額錄取的人數,平均每年不到20名,且絕大多數增額僅1人。
「其實我不反對級分制,但台灣的級分制變得很奇怪!」台大電機系榮譽教授吳瑞北則批評,如果發生考生同級分、難以篩選時,應該也要可以比較原始分數,如美國SAT是採用PR值,學生即便PR值相同,也可以比較原始分數來分出高低,台灣應該要能好好討論,什麼才是真正適合的級分制。
等不到塵埃落定 高中生嘆:我們這屆蠻可憐的
「從我自己從高一看到現在,我覺得我們這屆蠻可憐的。」就讀台東均一高中的姜羽庭說,身為108課綱首屆學生,正好處於各種變革發生的時刻,「從新課綱到考招,都沒有以往學長姐的經歷能參考,而在像學習歷程檔案等措施上,也不知道大學到底要什麼。」
108課綱首屆學生,正好處於各種變革發生的時刻。示意圖,非本新聞當事人。(資料照,柯承惠攝)
學生的迷惘需要解惑,但同樣來自均一高中的邱毓庭則說,老師們面對變動,往往也陷入混亂,「常常是老師講一派,學校又講不一樣,上網自己找,看到的資訊又都不一樣,只覺得怎麼那麼混亂。」
面對這些年來的爭議與變動,全國家長教育聯盟常務理事陳明恩則認為,問題在於教育部、招聯會的政策溝通出現問題,「這些年來如果溝通充分,應該不是這樣」,他建議招聯會未來1年要多跟社會溝通,「方式不能像過去的政令宣導,由上而下說要怎麼樣,大家會覺得說你只是決定了才告知,家長參與意願也不高。」
師大附中教務主任:只要沒定案,就會有人想翻盤
師大附中教務主任陳雅萍則認為,教育部、招聯會相關消息,都會快速舉辦記者會、發布新聞稿說明,訊息、溝通其實不是真正的原因,關鍵仍在於面對首度上路的108課綱、111大考,從老師、學生到家長都毫無前例可循,每個環節從規劃到實際執行也都會產生落差,「面對鋪天蓋地的滾動式修正,焦慮也是排山倒海。」
陳雅萍指出,尤其又遇到疫情攪局、全國遠距教學,新課綱首屆學生在高二下學期時,學習型態面臨巨大的轉變,中間又歷經考科、級分種種爭議,「第一屆本來就沒有東西能參考,孩子、家長面對各種不確定性,焦慮感是會倍增的。」
面對各執一詞的各方爭論,陳雅萍也直接指出,在政策尚未定案前,各方都會試圖說服改變方向,「沒定案前,大家都認為有機會翻盤,也會有很多紛擾,等到塵埃落定後,大家就會各自就定位。」
雄女校長:主科不考衝擊過往核心價值
高雄女中校長林香吟則指出,從課綱到考招如今都處在磨合期,如今學生面對的是多元入學,像是分科測驗不考國、英、數乙等變動,對歷經聯考時代的老師、家長難以想像,「以前對考試都會有所謂的主科,主科不考的話,就會衝擊過往的核心價值。」
林香吟認為,如美國、OECD國家的考試都不會強調單一入學管道,也不會特別只重視某幾個科目,台灣目前,正是處在過往價值觀與世界潮流的磨合期,「更深層來說,也牽扯到利益分配,是每個科目都會牽扯到補習班、參考書等產業鏈,不考的話,這些人會不受到影響?」
高雄女中校長林香吟指出,每個科目都會牽扯到補習班、參考書等產業鏈,不考的話,這些人會不受到影響?示意圖。(資料照,郭晉瑋攝)
學者:考題、採計科目、考招順序跟入學管道都牽扯各大學利益
一名曾參與大考決策的學者也私下指出,歷來不管是考題、採計科目、考招順序跟入學管道,其實都牽扯到各大學的利益權衡,「教育做為一種競爭型產業,這些改變對學校招生、辦學都會造成衝擊,人們到底希望考試怎麼進行?這其實是社會問題。」
過去,台灣學生深受考試與升學荼毒,歷來教改總希望改變這般畸形生態,但教育界各方都各有所期待與盤算下,「適性揚才」的理念,執行時卻是一變再變,做為主角的學生,在喧擾之中除了困惑,也只能如配角般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