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專訪哲連斯基:烏克蘭強大在哪裡?它的勝利會是什麼模樣?

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3月10日透過臉書發表談話。(美聯社)

他不知道戰爭會在何時、以何種方式結束,但他知道,戰爭告終時,「我們仍然站在這裡捍衛烏克蘭人的生命」。

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近日接受了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專訪。在被沙袋與反戰車路障層層包圍的基輔政府大樓內,這位穿著卡其色夾克、鬍鬚未刮的「人民公僕」臉色凝重地談論發生在他國家身上的悲劇現實,以及對於歐美國家反應的看法。當談到俄羅斯軍隊在一個月內做出的不人道行為時,他不禁以激動氣憤的語氣回應。

「入侵者甚至不去為己方的傷亡哀悼,」他難以置信地說,「這我搞不明白,一個月內約有1萬5000名(俄羅斯官兵)喪生……(普京)正在將俄羅斯官兵像木柴一樣扔進火車的熔爐。而且甚至沒有埋葬他們……他們的屍體被留在街上。在幾個城市,小城市,我們的官兵說因為屍體腐敗的惡臭而無法呼吸。」

哲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在專訪期間展露了「真誠與善良仁慈」,令《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27日刊出的專訪中評價道:「儘管普京(Vladimir Putin)與哲連斯基都以俄文作為母語,但兩人說的是不同的權力語言。」

在普京的世界裡,生命是廉價的,誠實是軟弱的,神祕主義與暴力能夠助長對權威的崇拜,「歷史只屬於偉人,不會對烏克蘭留有任何憐憫,也不會有烏克蘭的容身之地。」而哲連斯基的優勢卻在於所謂的「軟弱」,他很真誠、具有開放心胸,也願意傾聽和回應人們對他的需求。

《經濟學人》在文末儼然把烏克蘭戰爭視為善良對抗邪惡之戰,引用前蘇聯二戰文學巨著《生活與命運》(Life and Fate)指出,儘管面臨著龐大的邪惡,但只要人性的關鍵部分──善的基本內核──仍存在,邪惡便永遠無法擊潰善良。

2022年3月9日,馬里烏波爾遭到俄軍炸毀的婦幼醫院。(美聯社)
2022年3月9日,馬里烏波爾遭到俄軍炸毀的婦幼醫院。(美聯社)

俄烏價值觀完全不同 哲連斯基:獲勝只是時間問題

哲連斯基認為,俄國軍隊與保衛烏克蘭的戰士之間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勇敢的官兵正在保衛馬里烏波爾(Mariupol),他們本可以很早就離開,但他們不會離開的」,他說,經過31天的轟炸和圍攻,他們仍在戰鬥,不是因為總統有令,而是因為他們「認為必須留下來埋葬那些在行動中喪生的人,拯救傷員的生命……只要有人還活著,就必須留下來繼續保護他們。」

「這就是戰爭雙方價值觀的根本區別。」他強調道,「我不認為他(普京)在腦海中想像的烏克蘭和我們所見的會一樣。他將烏克蘭視為其世界觀的一部分,但這與過去30年發生的事實不符。普京不像是只在碉堡裡待上2個星期或6個月而已,更像是在那裡20年了。」

對普京來說,力量就是暴力,任何不敢流血的人都是軟弱的,因此俄羅斯軍隊如法炮製了2014年在烏克蘭東部的所做作為。「他們正在綁架我們城市的首長,」哲連斯基指控稱,俄軍針對烏克蘭地方行政區首長進行大規模綁架與迫害,有些人已經被殺死,有些人失聯後被發現已經是一具屍體,還有人些被迫下台,「同樣的人正在執行這些操作」。 (相關報導: 俄羅斯企圖將烏克蘭「朝鮮半島化」!烏東「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要辦「入俄公投」 更多文章

如果軟弱意味著人性,那麼正是這種弱點讓哲連斯基變得強大,也讓烏克蘭國旗在世界各國上空飄揚。哲連斯基讚頌烏克蘭公民的勇敢,例如他們是如何當街張開雙臂阻止戰車車。他說:「人民決定站起來,都是出於個人意志。我不可能有辦法命令他們不要這樣做,或者促使他們躺臥在戰車車下。我會和這些人在一起直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