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說到子產抗拒晉國執政上卿韓宣子的壓力,幫商人護住了玉環。實際上,子產還有一件維持鄭國國家尊嚴的「壯舉」:
子產隨同鄭簡公去晉國,在賓館住下很久,晉平公都不接見,理由是魯國國喪(魯襄公去世),而晉國跟魯國同為姬姓,算是親戚。子產使了一招,命人將賓館的牆垣推倒,晉國當時的執政趙武子派人來質問,子產對使者說:「魯國是親戚,鄭國難道不是嗎?我們使節團帶了很多物品來送給大國君王,車馬都在牆垣外面,萬一遭到竊盜,誰負責啊?」使者回去覆命,趙武子於是安排晉平公接見鄭簡公。
這可是在晉國都城喔,不是在鄭國,如果趙武子惱了,後果可是無法預測的喔。可是子產就這麼做了,他怎麼敢如此做?因為晉國的執政者包括趙武子、韓宣子都清楚,子產有鄭國人心為後盾,從來不敢小看他。
那麼,子產做了什麼,能夠得到鄭國人心?
《左傳》記載:子產治鄭,做到「都鄙有章,上下有服」也就是政府制度井然;「田有封洫,廬井有伍」也就是人民都能安心種田;子產更獎賞勤政清廉的官員,懲罰貪污的官員。他擔任宰相第一年,民間歌謠唱著:「沒收我的衣冠(因為逾越體制),沒收我的田地(因為佔用非法土地),誰要殺子產,我願意幫忙。」可是在他執政三年之後,民間歌謠變了,人們唱著:「我有子弟,子產教誨;我有田疇,子產讓它產量增加。萬一子產死了,有誰能繼續他的善政呢?」
簡單說,子產做的事情包括:政府有能,官員清廉,社會秩序(包括治安)井然,提振農民生產力(在當時就是振興經濟的全部),以及教育普及。這些,到今天仍然是民眾期待國家領導人能做到的「基本善政」——人民要求的不過如此,可是執政者做得到的幾希!
結論:不要說「小國的悲哀」,小國的外交雖然難為,小國雖然不能不依賴大國,可是小國如果能凝聚人心,強國想要欺凌也得評估它要付出什麼代價,雖然依賴大國,大國也不敢予取予求。重點在於,有沒有像子產那樣的執政者。 (相關報導: 揭開年銷近千萬包的麵條搶購秘密!台灣唯一全系列通過無添加驗證的國民好麵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