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詠翔觀點:林書豪是美國政府培養出來的?也談戴資穎經濟艙事件

戴資穎前往東京參加奧運搭經濟艙,引發喧然大波。(資料照,取自戴資穎粉專)

東京奧運選手的機位和旅館爭議,又帶來一些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搬上檯面,讓一日球迷激烈爭辯的問題。

其實就台灣整體的運動環境來看,台灣的體育是明顯不斷地在進步當中,尤其是「全民運動」這方面,各地方都陸續建有運動公園和運動中心,就連疫情「微解封」,最先開放的都是健身房,可見台灣人的運動習慣已經培養起來了。最起碼的起碼,現在學校也不會「借」體育課去考試了。

職業運動選手年薪不斷創新高

除了自己運動,看運動的風氣也越來越盛,職棒票價在疫情爆發前的幾年不斷上漲,進場觀眾人數還是頻頻創新高。體育台的NBA美國職籃轉播從一周一場、兩場、三場到現在天天都有,還時常一天播出兩場以上。美國大聯盟棒球、日本職棒,甚至韓國職棒都曾登上台灣的體育頻道,2019年台灣甚至是全球播出職業棒球賽事場次最多的國家。這些觀眾造就的商機,當然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良性循環造成投資者、觀眾、球員都越來越好的多贏。

當然,這次的問題還是出在「菁英運動」這方面,國內職棒選手年薪年年創新高──甚至還有年薪破千萬元台幣者不說,明年開始即將要有兩個職籃聯盟開打,羽球女王、也是這次經濟艙事件核心人物戴資穎的廣告代言,多到你根本記不住她在賣什麼?

談到前輩陳偉殷的狀況,王維中也用自身經驗,認為有兩個重要因素。(余柏翰攝)
有美國職棒大聯盟經驗的投手王維中,加入台灣職棒選秀後,和味全龍隊簽下為期5年3個月,總值為208萬美元的巨額合約。(資料照,余柏翰攝)

那,或許你要問,其它市場力不夠的單項運動怎麼辦?

這就衍伸出那個時常被翻出來的爭議:台灣政府到底有沒有好好的培育人才。這項爭議最常見的質問就是「如果林書豪在台灣能成為NBA球星嗎?」、「如果李安在台灣會成為奧斯卡金獎導演嗎?」

在20世紀國家主義狂飆下,奧運也成為一種「假戰」,最著名的當然是希特勒(Adolf Hitler)利用1936年柏林奧運吹噓雅利安民族優越論。而冷戰期間,奧運金牌數也被拿來做為民主和共產制度孰優孰劣的佐證。其他像是1988年首爾奧運、2008年北京奧運,主政者或多或少都有利用主辦奧運來操弄國族情緒的意圖。

人生只為「為國爭光」是悲慘的事情

儘管說奧運奪牌和國家實力有關實在牽強,但在國族狂熱下,要人冷靜的聲音往往被掩蓋。既然是「一切為國家」,忽視個人意向興趣和人生、由政府主導把運動員當成「國家資源」訓練管理,似乎也理所當然。於是有了北韓那種「輸了就去挖礦」的恐怖故事。

只是由政府主導就很難避免弊端。「經濟艙」事件又讓大家再一次「抱怨」台灣這幾年,各運動單項協會種種人謀不臧、派系鬥爭、不乾不淨。但不得不說這還不是運動(甚至所有可以比輸贏的技藝,像是電影、音樂)成為「國家輸贏」發生最糟的事。

既然事關國家榮辱,作弊當然也成為一種必要,例如過去中國「馬家軍」曾傳出禁藥醜聞,上一屆里約奧運俄羅斯代表隊因禁藥問題,導致在本屆東京奧運不能以俄羅斯國家隊、僅能以ROC(俄羅斯奧委會)代表隊之名出賽。更別說過去共產世界國家,「為國爭光」的運動員因被當成「勝負師」訓練,缺乏均衡的教育,導致沒有解決自己經濟問題的技能,而淪為黑幫打手,甚至無業流民的悲慘故事了。 (相關報導: 施威全專欄:選手該閉嘴別抱怨,只好好比賽? 更多文章

由於違反禁藥規定而受懲處,俄羅斯以ROC代表隊之名參加日本東京奧運(AP)
由於上一屆里約奧運違反禁藥規定而受懲處,俄羅斯以ROC(俄羅斯奧委會)之名參加東京奧運(資料照,美聯社)

這種國家把你當成一種資源培養的模式,最危險的地方,就是忽視個人意願。我知道這個議題很容易觸動人的地方在於台灣很多人都感覺懷才不遇,因為我們產業模式的關係,很多做設計的、做創意的、做文學的、做藝術的、做音樂的……,因為市場對這些技能需求不大,大家往往生活得很辛苦,或者生活的沒那麼辛苦,但還是覺得自己其志不能揚,然後就覺得是國家政府沒有好好地照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