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底拜登(Joe Biden)宣布將於今年911前,也就是911恐怖攻擊事件20周年之前,從阿富汗完全撤軍。最近幾個月,美軍和北約盟友軍隊陸續撤出阿富汗。7月2日,美國悄悄地把人員和重型裝備從最重要的軍事基地巴格拉姆空軍基地(Bagram Airfield)清空。為安全起見,就連阿富汗軍方也是在美軍撤走後才被告知。
目前,美軍只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機場留有軍隊。拜登7月8日聲明,所有美軍將在8月31日全部撤走,當天將正式結束長達20年之久的阿富汗戰爭。
美軍急撤,阿富汗地區驟然進入權力真空。塔利班(Taliban)勢力全面反撲,周邊區域大國也開始縱橫捭闔在阿富汗布局。中東局勢進入新時代。
要評價阿富汗撤軍,先要準確地評價阿富汗戰爭。現在,不但中國製造輿論攻擊美國發動的阿富汗戰爭,甚至很多西方包括美國在內的輿論也附和那種阿富汗戰爭是「美國侵略阿富汗的不義之戰」的論調。不過短短20年,他們就仿佛忘記阿富汗戰爭爲何爆發。
江澤民也支持美國出兵阿富汗
美國和北約的軍事行動得到幾乎全球所有國家的支持,包括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也在10月8日致電小布希,表達對美國主導的「反恐怖主義聯盟」給予「最强烈的支持」。
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是小布希(George W. Bush)時期發動的兩場中東戰爭,但兩者的正當性有巨大差異。阿富汗戰爭源於以賓拉登(Osama bin Laden)爲首的蓋達(al-Qaeda,原意為「基地」)組織在阿富汗的塔里班政權庇護下,以阿富汗為大本營策劃了針對美國的恐怖主義襲擊。這是美國本土自從19世紀末以來第一次被攻擊(19世紀末那次是遭墨西哥流寇攻擊。此外,二戰時日本攻擊夏威夷和阿拉斯加,當時還不是美國本土)。
小布希要求塔里班交出爲賓拉登卻被拒絕,後來塔里班表示願把賓拉登交給中立第三國,但遭美國拒絕。
小布希因為911事件美國本土遭受恐怖攻擊,發動阿富汗戰爭。(資料照,美聯社)
在此之前,塔里班上台後已經做了一系列引發國際譁然的嚴重違反現代文明的事,包括禁止女孩上學和炸毀米巴揚大佛等,早已天怒人怨。加上恐怖主義襲擊不得人心,整個國際社會輿論幾乎一面倒站在美國一方。
當時,美國和北約的軍事行動得到幾乎全球所有國家的支持,包括現在口口聲聲指責美國的中國。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10月8日致電小布希,表達對美國主導的「反恐怖主義聯盟」給予「最强烈的支持」。因此,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有理有節。
伊拉克戰爭成了美國的滑鐵盧
歐巴馬上任未幾,美軍就擊斃賓拉登,當時美國其實就應該體面地退出阿富汗;歐巴馬卻爲遵守結束伊拉克戰爭的競選承諾,堅持先撤出伊拉克,再撤出阿富汗。如此一來錯過了退出阿富汗戰爭的時機。
與之相比,伊拉克戰爭的爭議大得多。雖然美國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WMD)但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故意阻撓聯合國人員安檢,已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爲由,美國以此為由認爲不需要再獲得安理會授權,但這種説法當時已引起很大爭議。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中只有英國站在美國一邊。即便在美國對戰爭的必要性也衆説紛紜。最令人尷尬的是,當年的所謂WMD最終根本找不到。最後美國也只能推說是「情報錯誤」。
最近,當時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逝世,重新勾起了這段爭議。他在當年主導了這兩場戰爭,尤其是他和副總統錢尼(Richard Cheney)一起推動小布希發動伊拉克戰爭。有媒體甚至稱倫斯斐是史上最差的國防部長。
這個評價是否有理,這裏不多討論。倫斯斐其實很擅長打仗,他為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設計的戰術都輕而易舉地擊敗了對手;然而,正如有媒體總結,他是「沒有計畫的人」(the man without a plan),能在戰場上擊敗對手,但沒有長期的戰略目標,不知道方向在哪裏。因為缺乏結束戰爭的計畫,以致兩場戰爭越拖越長乃至無了期地拖下去。美國同時進行兩場戰爭,花費大量人力和財力,成爲美國的滑鐵盧。
當然,倫斯斐做爲一個國防部長,或許在發動戰爭上他要承擔責任,但認爲他要對如何結束戰爭負責就不太公道,特別考慮是2006年時倫斯斐已辭職。無法在任内結束戰爭責任似應更多地在小布希和錢尼的頭上。
雖然阿富汗戰爭在倫斯斐任美國國防部長時發動,但無法在任内結束戰爭責任很難算到他頭上。(資料照,美聯社)
更何況,釀成長期持續的局面也不能光怪小布希和錢尼,事實上歐巴馬(Barack Obama)上任未幾,美軍就擊斃賓拉登,當時美國其實就應該體面地退出阿富汗。歐巴馬卻爲遵守結束伊拉克戰爭的競選承諾,堅持先撤出伊拉克,再撤出阿富汗。如此一來錯過了退出阿富汗戰爭的時機,繼而還捲入敘利亞内戰和伊斯蘭國(IS)反恐戰中。美國顧此失彼,塔利班勢力正是在這個時期復甦,退出阿富汗更遙遙無期。
到了川普(Donald Trump)競選時,他的口號變成結束阿富汗戰爭。川普任内開始和已坐大的塔利班談判,這等於抛開了自己的盟友阿富汗政府,美國和阿富汗政府之間搞得非常不愉快。同樣爲了遵守競選承諾,在去年任期滿之前幾個月,川普不顧國安系統反對,突然宣布美軍將在今年5月撤出富汗。這在當時頓時引發巨大爭議。只不過疫情、種族主義衝突和選情壓過了這個議題,才沒有發酵。
隨著美軍撤退阿富汗局勢急劇惡化
越臨近撤兵爭議越大。越來越多人把阿富汗局勢與當時美國從南越撤兵後的形勢、甚至和當年美國抛棄蔣介石政權之後的中國相提並論。
從美國國内局勢看,選民普遍厭戰,尤其厭惡一場打了20年都未打完的戰爭;從拜登的施政考慮,他寧願在美國和其他地方搞基建,「修煉内功」,多於派兵打仗。民主黨内進步派同樣要求撤兵,川普又在旁虎視眈眈,不撤兵隨時成爲川普民粹動員捲土重來的口實。
從戰場考慮,各盟國在阿富汗時日太久,士兵都普遍失去目標而開始紀律不振。前段時間澳洲爆出的軍人濫用暴力醜聞,就成爲中國攻擊澳洲的藉口。國際刑事法庭還準備檢控兩名在阿富汗執勤的美軍,和美國搞得非常不愉快。
而美國也找不到在阿富汗無限期待下去的意義──完全清剿塔利班是不可能的,正如拜登所言,美國也沒有義務為阿富汗搞建設,這樣永遠沒有最退出的時機,還不如順水推舟,延續川普的政策,一撤了事。
許多阿富汗民眾因為政府軍與塔利班爆發內戰流離失所,只得離家逃往北方。因為阿富汗北部有與美國結盟的軍閥據點。(資料照,美聯社)
拜登撤兵是對是錯?越臨近撤兵爭議越大。拜登大概沒有預料到,隨著美軍撤退,阿富汗局勢會惡化得這麽快。目前,塔里班占據了阿富汗至少一半的土地,政府軍只能據守在城鎮和沿途交通線。媒體還不斷渲染政府軍兵敗如山倒的慘況,又説不斷有人逃亡到鄰國。越來越多人把阿富汗局勢與當時美國從南越撤兵後的形勢、甚至和當年美國抛棄蔣介石政權之後的中國相提並論。
阿富汗戰爭不是越戰
美、俄、中各方都表現出一定的合作意向,希望阿富汗局勢不能急劇惡化。如果大國有這種原則性共識,塔利班要完全奪權並不容易。
然而,在筆者看來,把阿富汗比作南越並不恰當。首先,當年南越的對手是北越和南越内部的南方共產黨游擊隊。如果用南方游擊隊對應塔利班,而那麽北越就是一個額外的「國家級」參戰者,相當於1.5個打0.5個。現在阿富汗政府軍在兵力上還有優勢(儘管難保這個優勢能維持多久),但至少比當年南越政府軍強多了。
其次,當年北越背後是蘇聯和中國,但現在塔利班背後並沒有大國支持。無論是中國還是俄羅斯即使都在拉攏塔利班,但也都不可能無視現在阿富汗合法政府。它們也不會全力支持塔利班這樣的宗教極端組織。這和當年中國「勒緊褲頭」支持越共是兩回事。
第三,當年美軍退出越南戰爭是完全退出,推出之後就不聞不問;現在美國並非就此就放棄阿富汗。美軍正在中亞和南亞尋找基地,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派空軍支援阿富汗政府軍。雖然美國不派陸軍就不可能消滅塔利班,但用強大空軍協助政府軍擊退塔利班進攻卻並非難事。
最後,目前美、俄、中各方都表現出一定的合作意向,希望阿富汗局勢不能急劇惡化。如果大國有這種原則性共識,塔利班要完全奪權並不容易。可以預見,阿富汗至少在幾年内處於各方對峙的平衡中,阿富汗政府不會崩盤。
美國讓出空間讓中國得以介入中東
這是中國正式下場把勢力擴展到中東的開端。美國撤軍不但在西面讓中國無美軍駐紮的後顧之憂,中國更可正式下場,一試「中國模式」可否解決「帝國墳場」的宿命。
首先,這是美國撤出中東,把力量集中對付中國的必然選擇。拜登對中東的看法與川普是南轅北轍,然而詭異的是,拜登的中東政策卻幾乎完全按照川普的劇本寫下去。這一來是路徑依賴,川普做了的事不能逆轉;二來則是大局使然,中東在美國全球政治中的地位正在下降,美國也更需要騰出手來應對中國,不得不有所捨棄。
(相關報導:
閻紀宇專欄:離開「帝國的墳場」阿富汗,拜登帶領美國告別「無止境的戰爭」
|
更多文章
)
其次,這是中國正式下場把勢力擴展到中東的開端。中國和中東的關係並不疏遠,然而長期以來,中國只在經濟上對中東有影響力,政治影響力很小。中國支持伊朗,但伊朗不聼中國的;中國聲稱和巴基斯坦是「巴鐵」,但巴基斯坦同時還是美國的「主要非北約盟友」(major non-NATO ally)。
即使政權輪替,川普時期的阿富汗政策卻被延續執行。(資料照,美聯社)
現在美國退出阿富汗,中國指責美國「突然撤軍,不負責任」(諷刺的是,之前中國還指責美國留在阿富汗是「針對中國」),其實美國撤軍至少在短期内對中國是利多。不但在西面讓中國無美軍駐紮的後顧之憂,中國更可正式下場,一試「中國模式」可否解決「帝國墳場」的宿命。
中國和阿富汗各方密集談判,包括塔里班多次到北京訪問,都是中國第一次真正干預中東。當然,當中挑戰也很大,正如早前發生的巴基斯坦大巴爆炸事件,就可能是專門針對中國人的恐怖襲擊。中國能否填補美國空缺,正是檢驗中國自己的實力的時候。
形成美中海陸兩集團長期對抗格局
美國退出阿富汗是一盤大棋,如果中國能解決阿富汗問題,將會形成海洋集團與陸地集團長期對抗的格局,反而有助降低美中衝突,穩定全球局勢,對台灣也是一件好事。
第三,從全球性的角度看。美中之爭還無法擺脫以往海洋帝國和陸地帝國之爭的模式,正如十九世紀英俄之爭一樣。對中國而言,雖然渴望走向海洋,但内心還是歐亞一體的陸權帝國。
更何況,中東對中國來説利益已越來越大,大到已不能搭美國便車的程度。中國搞一帶一路,一帶(絲綢之路經濟帶)放在第一位,一路(海上絲綢之路)放在第二位。甚至海上絲綢之路的布局其實還是爲了陸地帝國服務(沿線港口的意義在於保證一小段短程海路運輸的暢順,盡可能地利用港口經陸路連接到中國)。
對美國而言,維持海洋帝國的地位無疑是核心利益,美國也因此絕對不會放棄台灣和南海。在這種意義下,美國退出阿富汗,不惜讓出中東給中國下場,從而減輕中國在海洋上對美國的進逼,可視爲一種交換。
美國集中力量維持海洋秩序,對台灣來說並非壞事。圖為美軍軍艦航行台海。(資料照,取自美國海軍第7艦隊官網)
從這個角度看,美國退出阿富汗是一盤大棋(big game),如果中國能解決阿富汗問題,將會形成海洋集團與陸地集團長期對抗的格局,這反而有助降低美中衝突,穩定全球局勢,對台灣而言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