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思書齋】新冠肺炎肆虐時的推薦讀物:從卡謬《瘟疫》看時代抗疫的意義

電子顯微鏡下的新冠病毒(2019-nCOV)。(美聯社)

今年真是多災多難的一年,春節前一切都看似美好,只是中國湖北武漢似乎可能有個新興傳染疾病,但是沒想到春節假期一收工,整個世界似乎就豬羊變色了,台灣市面上甭說口罩,就連消毒酒精也難以買到了。

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一路延燒下來,中國的疫情是否真的有如官方資料那樣被控制住了,還是個未知數的情況下,沒想到原本隔岸觀火的歐美各國卻疫情大爆發,反倒是一開始焦頭爛額的日本和韓國卻似乎控制住了疫情。韓國儘管確診人數破八千,但近日僅是緩慢增長,患者致死率(Case-Fatality Ratio)目前也相對其他國家低。

另一個震撼各界的新聞是,英國政府欲接受首席科學家的建議,考慮要用「群體免疫力」(herd immunity)的方法因應武漢肺炎。方法是集中醫療資源保護較容易罹患重症或死亡的民眾,同時放任讓六七成左右死亡風險較低的年輕族群感染武漢肺炎,並產生抗體,以便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贊同此方式者主張,因為有相當多感染SARS-CoV-2的人並沒有明顯症狀,所以極難防範,而且諸多封城鎖國和限制活動的政策影響經濟和違反人權,加上大量篩檢成本高昂,還不如採用「群體免疫力」的方式。

相對的是,台灣在這次的武漢肺炎疫情中一開始就是採取堅壁清野的政策,成本和代價看似比起有條件管控的國家還高許多,不少有識之士認為可能難以持續。然而,這是個動態賽局的局面,台灣受到的影響,會隨著其他國家採取的不同策略而變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疫情的動態發展,對台灣的影響反而可能是相對(其他日韓歐美國家)變小的。以下是一些淺見:

一、台灣的文化、娛樂、體育產業產值相比日韓歐美是小很多很多,沒差上十幾倍也有差上好幾倍吧?因此禁止大型文化、娛樂、體育活動的成本也比這些先進國家小很多。

二、台灣幾乎沒有精品品牌可言,不管是內需的還是外銷的。講白一點,就是幾乎沒有遊客專程來台灣大肆血拚精品,所以影響也比日韓歐美小很多。

三、台灣不算是重要的交通樞鈕和旅遊聖地,航空業和旅遊業在全球的份額頗小,影響也比日韓歐美甚至東南亞小。

四、台灣動不動上大醫院濫用健保的人太多了,不像日韓歐美那樣,上醫院的人幾乎都是必要的。據我和朋友們的觀察,近來上大醫院的人數下降至差不多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不到,釋放出不少醫護能量,倘若疫情升溫會有一定的緩衝效果(不過,濫用健保就是不對的,這個在疫情過後也該順便檢討,畢竟這次比較有緩衝的時間,如果遇上又急又猛又兇的,就立馬崩潰了)。

五、台灣對旅遊和出差,無論是出入境的嚴格限制,看似造成很大的不便和成本,可是愈來愈多和台灣有重要經濟交流的國家也限制所有非本國籍旅客出入境了,已非台灣可以單邊決定的,台灣控管境外移入感染的成本也會隨著這些國家的自我封鎖而下降。 (相關報導: WHO助理總幹事聽到台灣就斷訊 我國外長吳釗燮:防疫期間「台灣能幫忙」 更多文章

台灣迄今表現不俗,據說已被一些國家如紐西蘭和以色列參考效法,可是持久戰才開始沒多久,網友的諸多造神運動其實是種傷害。理性和冷靜地監督政府才是民主法治社會長治久安之道!另外,過度譴責在一些國家升級成三級警示前就出國前往者,不僅毫無道義,也會對患者施加不必要的壓力而產生隱匿病情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