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俄戰爭自2月24日爆發以來,歐美各國對俄羅斯祭出比預期更嚴厲且全面的制裁行動,其中包含大幅限制俄羅斯能源進口,嚴重衝擊俄國經濟。能源權威專家耶金近日接受《日經亞洲》專訪表示,普京錯估歐洲對烏克蘭戰爭的反應,親手摧毀了自己苦心經營22年的經濟成果。
能源權威專家、美國標普全球(S&P Global)副主席耶金(Daniel Yergin)接受《日經亞洲》專訪指出,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嚴重錯估歐洲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反應。他表示,普京原先認為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高度依賴,能夠避免歐洲對其祭出嚴厲制裁,並趁機分化北約(NATO)。
不過,事實顯然完全相反。俄羅斯2月21日以一連串行動嚴重侵犯烏克蘭領土及主權後,德國總理蕭爾茨(Olaf Scholz)即宣布從俄羅斯通往德國、已經完工的「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輸氣管將暫停啟用。該條管線由俄羅斯行經波羅的海(Baltic Sea)直通德國,造價110億美元(新台幣3100億元),去年9月完工、12月進氣,由俄羅斯天然氣鉅子Gazprom負責營運,如今卻遇上烏俄戰爭,啟用遙遙無期,打亂普京的經濟佈局。

歐洲用3招擺脫對俄能源依賴
耶金表示,即使在冷戰時期,蘇聯或俄羅斯在能源議題的態度始終是:「我們的能源供應無關政治,我們是可靠的供應商。」然而,這個立場顯然在烏克蘭戰爭中備受打擊。歐洲人不惜冒著能源短缺的風險,堅持抵制俄羅斯的天然氣,以展現其反戰立場。
但歐洲究竟該如何降低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呢?耶金認為有以下3種做法。其一是增加額外的液化天然氣(LNG)供應,其二則是提高歐洲內部的天然氣供應,特別是提高歐洲和英國於北海(North Sea)的產量。第三種做法則是加速再生能源的發展。
不論採取上述何種做法,耶今仍擔憂地表示,歐洲今年恐怕會在能源短缺的情況下進入冬季,且要在短期內擴增能源庫存將會是個巨大挑戰。

波灣國家、伊朗、美國皆能增產石油
各國對俄羅斯的抵制也反映在石油市場。俄羅斯每天出口750萬桶石油,其中一半便是出口至北約國家。耶金指出,黑海(Black Sea)上的郵輪現在每天載著數萬桶石油,但卻不得靠岸卸貨,因為許多公司已經表明不再購買俄國石油。而在可預見的未來裡,銀行恐怕也不願冒險向俄羅斯石油公司提供信用狀(Letter of credit),許多企業也擔心影響其名譽,選擇退出俄羅斯,促使俄羅斯市場與全球經濟徹底斷連。
耶金也擔憂,抵制俄羅斯恐怕會掀起一波「石油爭奪戰」,且各國可能會改從波灣國家、伊朗、加拿大、巴西、圭亞那等國進口石油。他分析,就目前波灣國家與西方的關係,波灣國家每天可多釋出200萬桶油。若美國與伊朗的核子協議談判順利,伊朗每天則可多提供100萬桶石油。 (相關報導: 油價飛漲、貨物延誤、生活成本增加 東南亞國家承受俄烏戰爭的經濟衝擊 | 更多文章 )
美國顯著成長的產油量也成為填補能源短缺的選項之一。各界預估,美國全年產油量將增加約90萬桶,達成每天生產100萬桶的紀錄。另外,耶金也表示,政府釋出戰略石油庫存也有助於緩解能源短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