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在多數人的想像中,多半指的是金錢上的匱乏,不過作為「富裕」的對立面,這個字眼也代表物質上的困窘、心靈上的貧乏、以及生活價值的妥協。世新新聞系今年畢展以《貧痕》作為主題發想,藉由5則數位新聞專題,結合文字、影音、VR、網頁設計,希望邀請觀者看見貧窮的不同樣貌。
世新新聞系畢展《貧痕》今(17)日上午於剝皮察歷史街區視聽室舉行開幕式,席間除了系上老師出面相挺,也邀請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執行長羅國俊作為特別來賓,共同為為期3天的實體展出揭開序幕。
擺脫昔日以平面報導的呈現手法,針對貧窮相關的議題,學生們今年也加入影音報導、互動網頁、資料分析和VR影像等多元技術,呈現訪談內容。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羅禾淋表示,看見學生們對嚴肅議題進行深入探討,讓他相當感動,同時他也肯定學生們的企圖心,並期許此次展出能達成學生們心目中預期的目標。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執行長羅國俊除了對學生們的執行力和組織力讚譽有加,提及近來數位匯流的趨勢,他也說,當民國69年自政大新聞系畢業前,別說大數據等資料收集的技術還沒出現,連網路、電腦都尚未普及,他認為和現在相比,過去是一個相對靜態的社會,畢業後的工作會使用到哪些工具以及用什麼方式都是可預期的,但隨著AI人工智慧的出現,現在的社會開始出現劇烈的變化。

羅國俊表示,全球化後,年輕人要面對比以往更激烈的競爭,未來會出現哪些新興產業仍舊未知,現在學習到的東西雖然不一定有用,但還是務必要隨時做好準備。他並以聯合報系的經驗為例,表示現在已經無法複製2、3年前的成功模式,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方法,藉此勉勵學生們抱持終身學習的態度。
策展總召集人黃婉婷於開幕式後,帶領來賓導覽展區,一一講解5大子題的核心概念,並進入各展間由負責專題的學生們進行更詳盡的介紹。期間,來賓們專注聆聽,並不時提出疑問、給予建議和學生互動,藉由在業界的豐富經驗,激出更多火花。

2019世新新聞畢業展《貧痕》於17日至19日在剝皮察正式登場,展區分為《貧行台灣》、《醫療化下的疾病形貌》、《身在影像後》、《逗陣飯一辦桌的前世今生》、《袋袋相傳》,分別探討台灣人口、影像產業環境、辦桌文化,和布袋戲等議題。學生希望以數位匯流的呈現手法,並利用新聞工作者的敏銳觀察與敘事基礎,將生活中親察到的「貧」化為實體展現。 (相關報導: 世新大學演講》自曝遭美質疑傾中 韓國瑜舉壯陽藥為例:要有信心,不然全台崩潰 | 更多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