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則新聞反映的是台灣民族面對強權戰鬥的艱困。李明哲「被認罪」,李淨渝:「這一場政治大戲,赤裸裸地說明了一件事情:台灣的論述習慣,在中國就是叛亂行為。」面對中國的欺壓,台灣人已感到痛惡,看著李明哲當場反覆念誦認罪詞,真令人不寒而慄。今天台灣只有加快國家正常化的步伐,才能脫離中國的併吞。但認同的混淆,一直是台灣邁向正常國家的困境,而今唯有從教育做起,讓台灣與世界接軌,而不是與中國接軌,才能昂首闊步於世界。
民進黨執政下的教育部,竟站在反革命那邊?
12年國教課綱高中國文的文言比例,決議維持原課綱草案「文言文的課數比例為3年平均45%至55%」。若再加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及五經或諸子百家等相關選文,古文約占65%以上。文白言之戰,是台灣的文化革命。白話派是本土民意的革命陣營,文言派是少數藍官紅委及中華遺民的反革命份子。但民進黨執政下的教育部竟護航原案,官方代表旁觀,以議事技巧,讓原案在不經投票表決下通過。六百多萬本土選民所託付的民進黨的教育部長,刻意延續國民黨執政下的「中華道統」,以青少年的青春、血汗繼續澆灌在生活中幾已成殭屍的文言文,以維繫「中華道統」之正當性,阻礙台灣主體意識的生根?這是全面執政下的民進黨政府?還有什麼比這更荒謬?
讓青少年愛上文藝,文言文能嗎?
身為資深人文學科教師,了解國民教育人文課程教材有太多無趣、無用、不具精神性,且與社會脫節的教材,民主時代的公民社會,教育部官員及課審委員當體認時代之變遷,怎可甘為華奴仍「擁文言文以自重」?我不否認古文中具意境簡練,韻律跌宕起伏之文,如莊子、蘇軾、諸葛孔明......文采氣勢之磅礡,唐詩、宋詞更是充滿想像,具藝術性,我也愛,但要精選有趣且適合青少年閱讀之文,像莊子逍遙遊等有哲學意趣,具想像力與啟發性的好文,約十篇即可!

文言文比例真的不必那麼高,何況大一國文不是也還要再上一堆古文?不管是白話文、文言文,選擇動人的篇章,包括世界名著、原住民及各族群的故事皆可收入。高中是人文思想啟蒙期,引發青少年對文學的興趣,熱愛文藝,而搖頭晃腦背那些枯燥的古文如祭十二郎文、瀧岡阡表、祭妹文(記得光祭文就一堆?)等能達到文學教育的核心精神嗎?都刪去吧!與時代同進啊!
期待「2020民進黨重返執政」?
9日晚間李登輝基金會募款餐會,登輝先生憂心:「2020年會不會像2008年一樣,再度失去執政權,台灣被中國法統再度復辟,這是必須很嚴肅面對的問題。」 (相關報導: 吳福濱觀點:年輕人如何看文白相爭? | 更多文章 )
數天前,民進黨青壯派張國城教授在臉書上寫:「大家期待『2020民進黨重返執政』(言下之意就是諷刺現在不像民進黨執政)」聽來心之淒涼啊!李登輝從虎口下的總統,艱苦戰鬥,經由十二年拼搏,完成「寧靜革命」,台灣人民要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果實,老人家晚年心心念念就是第二次「民主改革」,盼望青年接棒,完成國家正常化,若繼續執政目標不清,2020中國法統真要反撲,過往幾代台灣人民的心血將成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