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中國家集中的北半球南端和南半球,一直是中國花心思做外交的區域。美國獨立研究機構「國家亞洲研究局」高級研究員羅蘭德撰文稱,中國拉攏這些南方國家,從最初的經濟目的,變成今日對付美國的棋子,而美國應對此局勢,必須關注擁有資源且位於地緣政治遏制點,以及民主剛萌芽的國家。
國家亞洲研究局(NBR)是位於美國西北城市西雅圖(Seattle)的非營利研究組織,目的是要強化美國的亞太政策,而羅蘭德(Nadège Rolland)研究領域為中國國內、外交及國防政策。《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9日刊登羅蘭德文章,探討中國利用南方國家來圍堵美國。
羅蘭德表示,中國的目的包括讓中國成為世界強權、阻止西方的圍堵,以及在不同國際組織保有支配地位,而非西方、完全新興,且多數非民主的南方國家(global south),成為中國用來限制美國行動與影響力的基礎。她提到,1946至1974年間,時任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就鎖定南方國家,來對抗帝國主義。
“Chinese policymakers are attempting to create a sphere of influence comprising not just their country’s immediately contiguous region but also the entire emerging, non-Western, and largely nondemocratic world—the ‘global South.’”https://t.co/E8k3ffAITu
— Foreign Affairs (@ForeignAffairs) June 9, 2022
羅蘭德指出,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理論,即第一世界是美國和蘇聯,第二世界是澳洲、加拿大、日本及西歐等中等強權國家,而中國可勸誘這些國家保持中立。至於第三世界則是開發中國家,毛澤東相信中國可成為其領袖,帶頭包圍及孤立霸權國家。
利用第三世界對抗美國
中國1950年代中期開始援助第三世界的革命和反殖民主義解放運動,但中國國內動盪和經濟有限,影響帶領第三世界對抗霸權國家的能力。羅蘭德稱,隨後上台的鄧小平把建設中國國家力量列為首要任務,但第三世界對中國依然重要,因為來自南方國家的能源和自然資源有助中國國家發展。
鄧小平的繼任者江澤民延續看重第三世界有利中國經濟的政策,鼓勵中國企業「出走」,並征服新市場。2002年第16屆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正式把開發中國家列為中國外交的「基礎」,儘管順序仍次於與大國和鄰國外交,中國持續資助開發中國家,以達到地緣政治目標。

羅蘭德直言,中國透過經濟援助和投資,誘使台灣邦交國轉向,以此讓台灣外交窒息,同時分享反西方思想,拉攏這些開發中國家,避免在聯合國譴責中國迫害人權。她亦稱,在胡錦濤執政末期,中共更相信中國在崛起道路上,並把美國歐巴馬政府的「重返亞洲」政策,視為加緊限制中國力量的行動。
面對美國策略改變,中國也捨棄鄧小平時期的低調模式,轉為先發制人、展現中國是全球主要強國的模式。羅蘭德說,當時部分中國學者認為,要趁美國把重心移往亞洲時,「西進」跨越歐亞大陸,另一派學者堅持南方國家可扮演協助中國對抗霸權敵國的角色,尤其是未有西方利益的國家。
經濟成拉攏南方國家利器
羅蘭德提到,早在毛澤東時期,中國就認為聯合南方國家,有助於反制西方孤立中國、抑制中國崛起的企圖,而現在與1960年代不同之處是中國的經濟影響力,「感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兜售的一帶一路倡議,全球到處都有中國身影,從太平洋到非洲的大西洋沿岸」。 (相關報導: 大西洋理事會》中國在南半球話語權升高 台灣友邦聚集的拉美成關注焦點 | 更多文章 )

羅蘭德說,除了拉攏開發中國家對抗西方陣營,在南方國家的投資也有助於支持中國經濟長期蓬勃發展。由於非洲中產階級人口預計未來15年會增至8億,可成為中國企業的勞動力來源,且中國公司在開發中國家建立資訊技術網絡,有助蒐集大量數據資料,並提升人工智慧能力,讓中國成為科技領導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