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閻紀宇專欄:第四次台海危機一旦爆發,美國是否出兵關鍵在此!

1955年1月,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中的「一江山島戰役」(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中國人民解放軍突然對金門發動砲擊,國軍砲兵部隊全面還擊,兩軍在台灣海峽水面與上空發生激戰,美國與台灣急簽共同防禦條約,間接承諾協防外島,解放軍奪佔台灣數個外島,華府揚言不惜動用核武攻擊中國以保衛台灣,但美國大部分盟邦顯然並不支持……

這不是小說情節或兵棋推演,而是發生在1954年9月至隔年4月之間的「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關鍵字是「九三砲戰」、「大陳島撤退」、「一江山島戰役」、「神諭行動」、「中美大使級會談」……

鑑往知來,值此中美新冷戰(New Cold War)、新圍堵(New Containment)態勢日益突顯,許多分析家研判,如果冷戰升溫為熱戰,「第四次台灣海峽危機」恐怕是最有可能發生的想定之一。兩頭大象打架,草原上的飛禽走獸都無法納涼旁觀,因此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美國的盟邦會如何因應「中美第一戰」危機?

中國人民解放軍為慶祝建軍90周年,在內蒙古朱日和基地舉行大閱兵,習近平親自主持(AP)
中國人民解放軍為慶祝建軍90周年,在內蒙古朱日和基地舉行大閱兵,習近平親自主持(AP)

盟邦體系的三個關鍵概念:忠誠、可倚賴性、相互依存性

澳洲國立大學(ANU)戰略與防衛研究中心(SDSC)亞洲安全專家亨瑞(Iain D. Henry),日前在美國《國際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期刊發表專文〈盟邦要求:重探忠誠、可倚賴性與盟邦相互依存性〉(What Allies Want: Reconsidering Loyalty, Reliability, and Alliance Interdependence),藉由剖析第一次台海危機期間的盟邦互動,探討盟邦體系的三個關鍵概念,並進而推演「第四次台海危機」的可能情況,或許值得台灣各界參考。

亨瑞指出,傳統觀念認為,盟邦關係中最重要的特質就是「忠誠」。面對戰爭一觸即發的危機,受威脅國家(例如台灣)會強烈期望主要盟邦(例如美國)展現忠誠,進行軍事支援;而美國的其他盟邦也會認為,如果美國不能在此時展現忠誠的「國格」(national character),他日自身有難,華府恐怕也會見死不救,所謂的「盟邦相互依存性」將分崩離析,甚至蕩然無存。

面對戰爭危機,有些國家擔心被拋棄,有些擔心被拖累

然而揆諸歷史先例與國際現勢,盟邦內部關係錯綜複雜,各國利益時而一致、時而分歧、時而衝突。面對戰爭危機,有些國家擔心被拋棄(abandonment),有些擔心被拖累(entrapment),因此「帶頭大哥」最重要的「國格」不是忠誠,而是可倚賴性:美國必須兼顧各個盟邦(不是只有受威脅者)的利益,盡可能降低盟邦被拋棄或被拖累的風險。如果美國怠忽職守,其盟邦會設法自救,約束或改變華府的行為。 (相關報導: 閻紀宇專欄:當代沙皇化身萬年總統,普京會步上前蘇聯戈巴契夫後塵嗎? 更多文章

無論是在哪一個地區,每當衝突爆發、戰雲密布,美國各盟邦的共識往往是避免情勢失控,引發區域性戰爭,甚至玉石俱焚的核戰、第三次世界大戰。因此,當受威脅的盟邦求援,美國有可能必須擱置忠誠,或者對忠誠作更廣義的解釋:犧牲受威脅的盟邦(本身可能難辭其咎),維護其他盟邦與美國自身的長遠利益。換言之,「盟邦相互依存性」的支柱不是忠誠,而是不同國家利益的競合。

1955年1月,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中的「一江山島戰役」,被俘的國軍(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955年1月,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中的「一江山島戰役」,被俘的國軍(Wikipedia / Public Domain)